什么是成实宗?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3-31 阅读(
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姚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汉译此论,并与门人僧睿等讲述之,昙影整理诸品,分立五聚,僧导制作成实论义疏,道亮则撰有成实论疏八卷。僧导涉迹南地,住于寿春东山寺(导公寺),大张讲席,讲述三论、成实。又至建康讲述之,首开南方研习成实论之风。门人僧威、僧钟、僧音等皆善此论。同时,又有道猛奉敕住于建康兴皇寺讲之,或谓其亦属僧导系统,门人道慧、智欣先后敷演。

 同时,慧隆(429~490)受刘宋明帝之请,在湘宫讲成实。玄畅在江陵作诃梨跋摩传一篇。智顺精通涅槃、成实。南齐永明七年(489),竟陵文宣王请僧柔、慧次在普弘寺讲成实,并撰‘抄成实论九卷’。周颙撰三宗论,阐明三宗对二谛之解释。

 僧柔、慧次之门人智藏、僧旻、法云等为梁代之三大法师。智藏撰有成实论大义记、成实论义疏,传法于僧绰,僧绰传法于警韶、慧恒、洪偃、慧勇等。警韶在杨都白马寺、慧恒在徐州中寺讲成实论数十遍,慧恒之门人智琳在丹阳仁孝道场亦讲此论。僧旻撰有成实论义疏若干卷,门人有慧韶、宝渊、道超、僧乔等,与法云之门人宝海皆善成实。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1),袁昙允撰有成实论聚抄二十卷、慧琰撰有成实论玄义十七卷。洪偃于陈代天嘉五年(564)撰成实论疏数十卷。宝琼住杨都大彭城寺,讲成实数十遍,撰有玄义二十卷、文疏十六卷,门人有慧布、道庄等。

 僧嵩亦为罗什门人,在彭城弘扬成实论,形成北方系统。门人有僧渊、昙度、道登、慧球等,昙度在北魏都城大同开讲席,徒众有千余人,并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慧嵩在徐州讲成实。北齐之道纪于成实亦颇有心得。

 至隋代,解法师为宣讲此论之名师。慧隆(?~601)住彭城寺,讲成实数十遍。灵祐撰成实论抄五卷。智脱住长安日严寺,讲论数十遍,并奉炀帝之命撰成实论疏四十卷。慧影撰成实义章二十卷。道宗住慧日道场讲此论。另有神素、明彦、昙观、慧休等皆善成实。

 至唐代,有法泰、道庆、慧日、智琰等诸师。玄奘入竺之前,亦尝就赵州道深修习本论。高丽之慧慈、慧观,百济之慧聪、观勒等诸师,皆通成实、三论,百济之道藏撰有成论疏十六卷。于日本,因成实宗与三论宗同时传入,故此宗多附于三论宗而共习之,圣德太子尝就学于慧慈、慧聪、观勒等诸师,作三经疏,以成实论为法相之门。

 毗昙宗列举组成假相之各种要素,如色法、心法等皆是实体,故称为说一切有部;俱舍宗以为诸法中,如无表色、不相应法、无为法三者,不为实体;成实宗则更进一步,以为色心二法结局亦空,将万有分为五位八十四法,此等诸法皆空,若能将此一苦的世界彻悟为空,从生死二者完全解脱,则可谓已臻修道之极致,是为灭谛。成实论二○二品可归纳为发、苦、集、灭、道等五聚,其归结即在于灭谛。此一灭谛,人人本具,故称‘本有涅槃’;修得证验之时,则称‘始有涅槃’。本有、始有,其义虽异,然皆为一体。

 在诃梨跋摩之世,有关五聚、四谛等之论说极为纷歧,故诃梨跋摩着成实论以评破各种异论。其所评破之异论,概括之,有:二世有无论、一切有无论、中阴有无论、四谛次第得一时得论、罗汉有退无退论、心心所相应不相应论、心性净不净论、过去业有无论、佛宝僧宝同别论、有我无我论等十种。而其中,虽亦使用四谛、三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十善业道等之名数,乃至三十七助菩提法、四果、二十七贤圣等之法相分别,然并非以此等名相之性相解说为主,而系于其上另加正反之论证,其后乃下判断。如解释‘四大’时,先举四大之假名说,次举四大之实有说,后证明实有说之谬误,如是立、破相对之后乃下判断。此一作法,与俱舍论等之组织大异其趣。

 今就毗昙与成实立义之异处略作比较,以知此宗立义之大要:(一)毗昙主张三世实有;成实则主张过(去)未(来)无体,惟现在刹那之法有因缘生之体用。(二)毗昙主张法体实有;成实则主张法体中道,谓现在法系因缘所生,非有非空,不堕常边、断边;离此二边,称为圣中道。(三)毗昙主张于‘死有’与‘生有’之间,有‘中阴’;成实则说无中阴。(四)毗昙立退法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两种;成实则主张圣道不退,阿罗汉道已永拔爱根,故为不退。(五)毗昙主张四大实有;成实则主张四大为假名,若离色等,即无四大。(六)毗昙主张诸根实有;成实则主张诸根为假名,若离四大,即无诸根。(七)毗昙主张诸根能照见诸境;成实则主张诸根无知。(八)毗昙主张‘心所’有别体;成实则主张心所无别体,受、想、行等皆为心之异名。(九)毗昙主张心与心所有相应;成实则主张心所无别体,故心与心所无相应。(十)毗昙主张信勤唯有善性;成实则主张信勤通善、不善、无记等三性。(十一)毗昙主张无表色摄于色蕴;成实则主张无作(指无表色)摄于行蕴,而不摄于色蕴。(十二)毗昙主张无表业不通意业;成实则主张无作(指无表业)通身、口、意三业,即身、口、意三业皆能起无作。(十三)毗昙主张痴为无明之体;成实则主张我心为无明之体,谓诸法和合,假名人法,凡夫不能分别,故生我心。(十四)毗昙主张人空法有;成实则主张人法二空。(十五)毗昙细分五境,且各有一定之名数,又立四十六心所、六因、四缘、五果、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等,五蕴之顺序为色受想行识;成实则未定五境之名数,心所之数亦不定,立四缘、三因,分业障、烦恼障、报障,而五蕴之顺序则为色识想受行。

 综合上说,则可窥知成实一宗之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最允为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出假名心(即执于五阴所成之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之瓶等为实有之心)、法心(执于五阴为实有之心)、空心(指缘于无所有之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之人乃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本宗所立五位八十四法之法相分别

,异于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与唯识宗之五位百法。即:(一)色法,有十四法,包括五根、五尘、四大。(二)心法,即一心王。(三)心所法,有四十九法,如厌、欣、眠法等。(四)非色非心法,有十七法,如老、凡夫、无作法等。(五)无为法,有三法,与俱舍宗之三无为相同。又本宗将五趣至阿罗汉果位分成七十二种修行阶位,称为二十七贤圣,其次第如表所示:



 依据上述成实教义,自教理思想观之,颇有凌驾毗昙之上而时涉大乘之域者,惟古来对此宗之判属仍时有异论,初时,学者皆以成实论为大乘论,或视之为总括大小乘之纲要书,又如僧柔、慧次,以至梁之智藏、僧旻、法云三大法师等,皆无判其属小乘者,故三论学者多视此等成实学者为成论大乘师。其后,北地之法上首判本宗属小乘,继而吉藏于三论玄义中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智顗、慧远亦以之为小乘,自此之后各家遂判定成实为小乘。

 本宗之研究盛行于南北朝时代,尤以南朝梁代最盛,至唐代诸师判其为小乘后,研究者遂日益减少。又推测由于大乘佛教之趋势,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之流布,及三论学逐渐兴起等原因,亦促使本宗之衰落。[法华经玄义卷十上、三论游意义、华严五教章卷一、梁高僧传卷六至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十一、续高僧传卷一、卷五至卷十五、名僧传抄、出三藏记集卷五、卷十一、开元释教录卷八](参阅‘成实论’2936)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