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什么意思?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3-31 阅读(
(Hinduism)通常指新婆罗门教。即印度古来正统思想之婆罗门教,摄取佛教与耆那教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而发展成的一种宗教。与其说是一有明确体系之宗教,毋宁说在历史之发展中由于教义、仪轨、制度、风俗习惯等,孕育而成之一种宗教社会乃至社会性宗教之总称。婆罗门教可分为前后两期或三期,亦有将最后一期之发展阶段特称为印度教者。西元前四世纪左右印度教始产生,四世纪以后才逐渐兴盛,上层阶级之信徒激增。狭义言之,印度教即为因佛教兴盛而曾一度衰微的婆罗门教之复兴。



 由于婆罗门阶层之哲学论师辈出,相形之下,佛教遂陷于衰微之势;而在政治上,由于西北部拉吉普特族(Ra^jput)之坚持种姓制度,亦使佛教徒势力衰退。此外,因以与民间宗教融合同化及新圣典之编纂为中心,而在传统的继承之外,以崭新面目及姿态产生一现代之印度教。至西元八○○年左右,印度教一方面继承吠陀圣典之权威,另一方面则受奥义书及吠檀多学派浓厚之影响,而与民族两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罗摩耶那(梵Ra^ma^yan!a )以及毗湿奴之种族(梵Harivam!s/a )、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与富兰那(梵Pura^n!a )、新奥义书(梵New -Upanis!ad )之类、怛特罗(梵Tantra )、阿笈摩(梵A^gama )等有共通之主张。

 从神格而言,由吠陀神话发展成富兰那神话(狭义的印度教神话),由于毗湿奴与湿婆二神之抬头,而以此二神与梵(梵brahman )同为最高实在之原理,确立一体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其中,对毗湿奴化身的吉栗瑟拏(梵Kr!s!n!a )、罗摩之崇拜,显著的反映在民众信仰当中。其主要宗派有毗湿奴派及湿婆派、性力派(梵S/a^kta )、绍拉派(梵Saura )、哦那帕底耶派(梵Ga^napatya )、斯磨鲁达派(梵Sma^rta ),此外更有其他派别之分歧出现。由十二至十八世纪之间,则有各种革新的宗派,例如

喀比尔派以及其同系诸派、锡克教、达杜派(Da^du^)等的兴起。

 十九世纪蒙兀儿帝国灭亡,再加上英国入侵,促使宗教改革运动在基督教的活跃与欧洲近代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产生,而有梵教会(Bra^hma-Sama^j)及雅利安协会(A^rya-Sama^j)两个教会开始活动,此外,同类之宗教运动派及传道会等尚有多种。罗摩克利须那教派(梵Ra^makr!s!n!a Paramaham!sa )、神智教会等亦经常展开各种活动。

 印度教之思想体系乃在究明宇宙本质的‘梵’与个人本质的‘我’之间之一体相、精神与物质两界之相关相、智慧(明)与无明之思辨相、信爱之实践相,以及关于业、轮回、解脱等之探讨,树立各种学说,后世各宗派均以此为依据而产生如下诸派:商羯罗(梵S/an%kara )之绝对不二论(不二一元论),巴史卡拉(梵Bha^skara )之二元一元论,罗摩拏遮(梵Ra^ma -nuja )之制限不二说,宁巴尔迦(梵Nimba^rka )之二元一元论(不一不异说),婆尔罗巴(梵Vallabha )之纯粹一元论,摩陀婆(梵Madhva )之二元论(多元论的实在论),毗湿奴史瓦闵(梵Vis!n!usva^min )之二元论等。二十世纪初,奥若宾都遘须(Aurobindo Ghosh)倡导整体不二论,用现代之观点来解释吠檀多哲学,对印度知识分子有很大影响。

 目前,以印度联邦为中心的东西各地,印度教徒约有三亿,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独立以来,自与巴基斯坦分裂后,其与伊斯兰教间之争端时起,至今不断。[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 Bra^hmanism and Hinduism, or religious thought andlife in India, 1891; L.D. Barnett:Hinduism, 1906; Rene/ Gue/non:Introduction ge/ne/rale a l\'e/tudedes doctrines hindoues, 1921; Sir,C. Eliot: Hinduism and Buddhism, a Historical Sketch, 3 vols.,1921 ](参阅‘婆罗门教’4464) [佛学大词典]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