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教?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3-31 阅读(
指儒家之教化。亦即孔子(552 B.C.~479 B.C.)言教之传统思想。一般以儒家、儒学、儒教三者为同义词,而儒、释、道并称为‘三教’之说,由来已久。盖儒家有祭天、拜祖、祀孔等宗教性活动,于传统社会中产生极大之功能;历来大儒如董仲舒、韩愈、康有为等,亦致力于将儒家变成儒教。儒家修己治人之伦理说,含有浓厚之政治思想。其思想中心为‘仁’,广义言之,仁为一切德目之总称;狭义而言,仁即爱人。仁与义、礼、智、信,合为五常,又称五德。孔子在春秋时代末期,曾周游列国,欲匡正渐趋败坏之政治与道德风气,游说诸侯效法尧、舜、文、武,力行仁政,恢复西周时之社会秩序,其思想、教说详载于论语。战国时代,孟子承袭孔子之学说,力倡仁义之道,省察人内在之本性而主张性善说,阐扬善德本性之王道论。荀子则倡言性恶说,认为必须以圣人所制定之教化、礼仪,约束人之行为,使其向善。其后,奏始皇焚书坑儒之举,则对儒家及其他学派构成打击。

 至汉代,武帝采董仲舒献策,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136 B.C.)设置诗、书、易、春秋、礼等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政治阶级之必学科目。故汉代以降,至于清代,儒家之思想传统为王朝礼制有力之支柱,亦为国人生活之轨范。董仲舒有关阴阳五行、灾异,及天人感应等思想,则导致原有儒学之变质。汉儒因研究经典,又产生两派对立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当时通行之隶书所辑录之经书称今文经,西汉中期陆续发掘之先秦古籍则为古文经。后汉儒者致力于注释经典,以训诂功夫探究经文真义,一扫今文学家阴阳谶纬之说,此一风气延续至唐代。东汉末年,郑玄注释群经,以古文经为本,兼采今文经,集经学之大成,而成为一代大师。魏晋之世,士人重视老、庄、易之玄理,称三玄学,产生将老子与易经合论之风气,解释儒典时亦受老庄思想所影响,如王弼注周易,何晏作论语集解等,均富含老庄思想色彩。至南北朝时,儒学有南北之分,北学以徐遵明为代表,著有春秋义章三十卷;南学以皇侃为代表,著有礼记义疏五十卷、论语义疏十卷等。

 至唐代,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多采南学之义,为统一南北经学之作,成为科举考试之标准本。历南北朝、隋、唐之世,佛道二教兴盛,儒教势力趋弱。韩愈崇信孟子,撰‘原道’一文,力陈先王之道,欲建立儒教之道统观,以对抗佛道二教。其思想可谓开启宋代儒学之先河。宋代儒学称宋学、道学、理学、理气学、性理学、朱子学、程朱学、新儒学等,瞩目宇宙本体论与心性问题,并由理与气之形而上与形而下,讨论修身为人之道,以期确立人类之道德伦理。对于传统儒学而言,宋学添加宗教性与哲学性,所述之理、心性、宇宙问题等,皆为先儒所罕言;虽欲中兴儒学,抵制佛道二教,然无形中已蹈袭佛、道之理论及方法,尤受佛教华严、禅宗思想,及道家之天道观等影响,故一方面强烈批判他教之说。另方面亦与他教之说调和。周敦颐首开理学之风,着太极图说,明示宇宙万物由太极本体衍生,人为万物之灵,具五行善性,适当之发挥即为仁义。继之,程颢、程颐、张载等阐扬理、气之学,成为北宋理学三派。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主张‘道’属形而上,无形无影,乃抽象之原理或概念;‘器’属形而下,有情有状,为具体之事物。又‘理’为形而上之道,乃生物之本;‘气’为形而下之器,乃生物之具,故主张‘理、气’二元论。此外,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着四书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起。陆九渊反对朱子学说,提倡‘心即理’一元论。元代儒者金履祥、许衡等,崇尚程朱之学。明代王守仁承袭心即理学说,创立阳明学派,与朱子之说抗衡。

 至清代,儒家欲探究孔学之真貌,纷纷扬弃宋学,而从事考证、训诂等工作,成为当代学术之重心。顾炎武首开风气,阎若璩、胡渭等承此征实之风,以严谨之考据批判朱子学。其时考证学者辈出,对经典义理之阐明颇有贡献。然考证之学,每以一字一句之考据工夫作基础,长久发展之下,缺乏探讨整体思想之性质,无法建立其独立之思想系统,乃至被讥为‘支离破碎’之学。

 至近代,思想界亦有排孔、尊孔之论诤,民国初年康有为于上海组织孔教会,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在五四运动全盘西化之口号下,儒家思想备受严苛之批判,而部分儒家学者则将儒学解释为一种人文宗教,试图挽救江河日下之儒家道统价值。然社会结构随时代而变迁,以往传统儒教之社会条件,业已逐渐消失,势难再恢复昔时具有宗教功能之角色。惟近年来,海内外之中国哲学界,于西洋文化之强烈冲击下,面临整体文化总反省之时刻,对传统儒家、儒教之价值乃有重新诠释、评估之倾向。此外,在当代新儒之典型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方东美、钱穆、徐复观等人之孤愤为学,会通中西哲学之精神,致力阐扬儒家哲学,而肯定儒家思想价值之下,颇能起振二十世纪震荡衰颓之儒家道统于一时,且激发新一代之风气,此即当今士林所谓之新儒家。然至此,古昔用以规约人伦之儒教,亦已丕变为一种指导哲学生活之精神信念。[人文主义与宗教(牟宗三)、新原道(冯友兰)、中国哲学辞典(韦政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