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是什么意思?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3-28 阅读(
谓我国僧人至外地求取佛法,引进佛典。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印度佛教东传我国之后,以佛典或篇章不全,或传译失真,或重要之经典未传,未能满足当时需要,故历代僧人至西域或古印度求取佛典传本者甚众,综计前后逾百余人。

 有关中印间之交通道路,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列举三道:(一)由河州出发,经吐谷浑、吐蕃,至北印度尼波罗国,此道或为唐代玄照、玄太、道方等所经之路线。(二)由鄯州出发,经朅盘陀国、漕矩吒国,至西印度伐剌拏国,与第三道会合。(三)由京师绕经笯赤建、睹货逻等国,入于乌仗那国,此道或为唐代玄奘、隆法师、信胄等所经之路线。此三道均为隋唐时代中印间之主要交通路线。另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伽摩缕波国条、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所载,亦有经巴蜀而越悬度者。刘宋智猛、慧睿等,据传即经巴蜀之路;东汉蔡愔、秦景、后魏道药等,则取道西域。

 综观之,我国北部至印度之通路,多经今之新疆及中亚细亚。其路线之大别,即在新疆分为南北二路。一路由凉州出关至敦煌,越沙漠(又称流沙),以至鄯善,乃沿南山脉以达于阗,又西北进至莎车,此即南道;复由南道经巴达克山南下,越大雪山而达罽宾(即迦湿弥罗)。一路由敦煌之北,西北进至伊吾,经吐蕃、焉耆进至龟玆,而至疏勒,此即北道;再经葱岭西南行而至罽宾。此外,或由北路之焉耆南下以至于阗。

 东晋南北朝时代,东来者常由凉州南经巴蜀,东下江陵,以达江东,而南朝之西去者,亦有取此道者。复次,西域与中亚虽为我国北部通印度之要途,然迂回取道南海者,亦不乏其人,如东晋法显、刘宋法勇、隋代义朗、唐代常敏、明远、窥冲、智行、大乘灯、昙润、道琳、慧命、灵运、智弘等,皆由海路。

 我国沙门西行求法取经者,以曹魏之朱士行为始。朱士行之后,则以晋末及南朝宋初为最盛。朱士行于魏景元元年(260),由雍州赴于阗求般若经。西晋时代,竺法护随师至西域,赍胡本而还。

 东晋之法显于安帝隆安三年(399),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由长安出发,求法天竺,度沙河,越葱岭,经六年之久,历三十余国,抵达中天竺,受方等、大般泥洹经,并求得摩诃僧祇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等。后泛海至锡兰,得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梵本。归国后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等,实为我国沙门求法天竺最初之一人。他如法净、法领受师庐山慧远之命西行,于于阗获华严梵本,然犹未至天竺,其西去早于法显八年。

 刘宋时代,沮渠京声(凉王蒙逊之从弟)尝渡流沙至于阗国,遇佛陀斯那禅师,受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要法),又于高昌郡得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译出禅要二卷。后因北魏灭凉,而奔于宋。道泰为凉州僧人,游历西域,得毗婆沙之梵本十万偈。

 元魏、北齐、北周时代,宋云与惠生于北魏神龟元年(518)偕行向西域取经,经流沙西出,至于阗,越葱岭,入天竺,正光二年(521)还,取得大乘经典一七○部。南齐、梁、陈及隋代则均乏西行求法者。

 至唐代,有玄奘、义净、慧日等人西行求法取经。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或说贞观元年)孤身西行,经秦州、兰州、凉州、瓜州、过玉门关,涉流沙,周历西域五印一一一国,携回写得之梵本五二○夹,六五七部。译出大般若经、菩萨藏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总计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义净以慕法显、玄奘之高风,萌西游之志,于唐咸亨二年(671)取路南海,备历艰险,遂达印度,历游三十余国,赍梵本经律论四百部及舍利等而还。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及孔雀王经等,总计前后译出五十六部,二三○卷。慧日则于中宗嗣圣十九年(702)泛舶渡海,经昆仑、室利佛逝、师子洲等而达印度,留印十八年,开元七年(719)赍佛像、梵经等还入长安。

 其中尤以玄奘大师,于西行求法僧中最负盛名,亦为成就最大者。此外,如僧纯、智猛、法勇、法献、宝暹、道邃诸师,亦皆为见于史籍之西行求法取经者。[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锡予)、中国佛教史(黄忏华)、历代求法翻经录(冯承钧)、中国佛教求法史杂考(曹仕邦,佛光学报第二期)] [佛学大词典]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