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阿含经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03 阅读(
【佛光大辞典】阿含,梵语 ā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 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中国古来之惯例。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闻之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之形式,以口口相传之方式记忆传承。换言之,其根据记忆所传承者,实乃佛陀教说之梗概;复因佛弟子领纳之不同,而各有其相异之思想;故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之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其结果,佛陀之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为一种特定之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此即阿含经之由来。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应就佛典结集之次第而论:(一)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外之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即经),优婆离诵出律,此即历史上著名之“五百结集”。阿含经之渊源,即导源于此时。(二)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此即著名之“七百结集”。(三)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即阿育王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四)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西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之时期。

阿含经之文学形式,有九分教、十二分教二种分类。其中九分教如下:(一)经,(二)重颂,(三)记说,(四)偈颂,(五)感兴偈,(六)如是语(本事),(七)本生,(八)方广,(九)未曾有法。以上九项再加因缘、譬喻、论议等三项,则为十二分教。上述九分教比十二分教较早成立,然佛教圣典之部类学,则以十二分教为定论。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之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之经藏。依现今资料之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之经典存在。然至今日仅有南方上座部之经典完全保存下来,计有五部,系以巴利语书写,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即屈陀迦阿含),此即南传五部,又称南传五阿含。至于北传方面则汇集其他诸部片断之经典,成立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等四阿含,系以梵文书写,此即北传四阿含。其中南传之长部、中部相当于北传之长阿含、中阿含,相应部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相当于增一阿含。此外,因南传五部以巴利文书写,较接近佛世所用之俗语,故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故近世学者于原始资料之采证上,多喜用巴利文圣典来对照研究。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故在中国、日本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为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之经典,其内容包含佛陀之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之方法条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

北传之四阿含中,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内有四分三十经。第一分诸经为有关佛陀之记载;第二分为修行、教理之经典;第三分为外道之论难;第四分论述世界之生灭成败。中阿含经共六十卷,内含二二二经,旨在揭示四谛、十二因缘、譬喻,及佛陀与弟子之言行。增一阿含经共五十一卷,系汇集各类法数之经典,因其汇收一法至十一法等诸法数,故称为增一。杂阿含经共五十卷,汇集短而杂之经而成,故称杂阿含。

南传之五阿含与北传之四阿含,内容未必全然相符,间亦有彼此出入者。南传阿含有五分说,北传则有四分、五分两说,下图为各说之对照表: 四汉译阿含经之同本异译、别生经表:[般泥洹经卷下、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异部宗轮论、俱舍论卷二十九、分别功德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九、玄应音义卷二十三、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参阅“阿含”3617、“结集”5187) p3619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