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句分别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03
阅读()
【佛光大辞典】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 cā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时非A即B,在任何场合,A与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对方之关系。例如对有、无而言,可成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称为有无四句,于诸经论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来解释各种义理,如中论卷一之“无生四句”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俱舍论卷二十五之“厌离四句”为“厌而非离、离而非厌、亦厌亦离、非厌非离”,成唯识论卷一所举外道之“一异四句”为“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法华文句卷三上之“权实四句”为“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此外,对有与空、常与无常、自与他、净与秽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别。 四句之中,第一句为单纯肯定,故称为第一单句;第二句为单纯否定,故称为第二单句;第三句为复合之肯定,故称为第三俱句、双亦句;第四句为复合之否定,故称为第四俱非句、双非句。然佛教之真理无法仅用此四句分别而把握之,因其为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真谛之理乃“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有无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此即谓,佛教之真理不仅不宜以四句分别,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新华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八下](参阅“七句答”94) p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