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想论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04
阅读()
【佛光大辞典】系认为众生于未来死后仍保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之见解。于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中,属于执着未来所起之常见。据瑜伽师地论卷六载,由四个四句构成十六种,故又称十六种有想论、十六有想论。 初四句为想与色之相对,即:(一)有色有想,又作我有色死后有想论。即执着我为色法,并认为“我”死后仍有意识,除无想天外,存在于欲界及色界。(二)无色有想,又作我无色死后有想论。即执着我为“无色蕴”,于死后仍有意识,除无想天外,存在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三)亦有色亦无色有想,又作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有想论。即执着我为“五蕴”,于死后仍有意识,存在于全部欲界。(四)非有色非无色有想,又作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论。即认为我乃色、心俱非之我,且此非色非心之我乃常住而不坏灭者。 第二个四句,系想与边、无边之相对,即:(一)有边有想,又作我有边死后有想论。即执着我为色或非色,又以“我体”为有差别性、限度性,且其所依、所缘者亦有差别性、限度性,故为有边(“边”即边际、有差别、有限性等之意),而死后亦有意识,存在于无想天以外之欲界及全部色界。(二)无边有想,又作我无边死后有想论。执着我为色或非色之法,又我可遍于一切处,故为无边,于死后仍有意识,随其所应而存在于全部欲界。(三)亦有边亦无边有想,又作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有想论。执着我为色法者,认为我之“量”随所依身之卷舒而为有边或无边;执着我为非色之法者,则认为随有量或无量之所依及所缘,为有边或无边;于死后仍有意识,随其所应而存在于全部欲界。(四)非有边非无边有想,又作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有想论。否定我为有边或无边,而主张死后生于有想地。 第三个四句,即:(一)一想,又作我有一想、唯一想。即认为我于无色界四天中之下三天时,彼诸想仅依“意门”而流转,故我仅有一想。(二)种种想,又作若干想、我有种种想。即认为我于欲界、色界时,彼诸想依“六根门”而转,缘种种境,故我有种种想。(三)小想,又作我有小想。即执着我为小色、小无色,依小身、缘小境,故我为狭小。其中,以我为“小色蕴”者,谓我除无想天外,存在于欲界及色界;以我为“小无色蕴”(即受、想、行、识等四蕴之随一)者,谓我除无想天外,存在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四)无量想,又作我有无量想。即执着我为无量之色蕴,或执着我为无量受、想、行、识之无色蕴。其中,执着我为色蕴者,谓我遍于一切处,以意识为“我所”,依无量身,缘无量境,与彼相合,故有无量想,存在于无想天以外之欲界、色界;执着我为无量之无色蕴者,谓我存在于无想天以外之欲界乃至无所有处。 第四个四句,即:(一)我纯有乐,又作有乐有想。为色界四禅天中之下三禅天的“我”之受相。(二)我纯有苦,又作有苦有想。为地狱界的我之受相。(三)我有苦有乐,又作有苦有乐有想。为鬼、畜生、人及欲界天的我之受相。(四)我无苦无乐,又作非有苦非有乐有想。为色界第四禅天以上的我之受相。此四项见解皆认为于此世、他世皆同,而以苦等之感受为客,“我体”于不明了之状况下而流转,于死后仍有意识。[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义章卷六](参阅“六十二见”1241、“常见”4526) p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