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
【中国佛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十卷,唐慧立本,彦悰笺,成于武周垂拱四年(688)。本传详述唐玄奘法师一生事迹,为有关奘师传记作品中最详细的一书。题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是因为奘师西游回国以后,曾经长时期住在当时新建的大慈恩寺翻经院,专事翻译,时人对他的称呼加上寺名以表尊敬 (奘师的学派,也因此称“慈恩宗”)。据传首彦悰的序说,本传原稿只有五卷,慧立卒后就分散各处,经门弟子重搜齐全,要求彦悰加以序次,乃成本传。现存传本十卷,其中慧立原作是那些部分,已分别不出来,不过彦悰的重加序次,一定有根据见闻和遗文资料加以补充的地方,因而原来五卷的底稿扩大为十卷(在卷六、七、十都有彦悰笺述文字,这些只是评论性质,当然所补充的不限于此)。
本传内容,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五卷述奘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各地参学经过,后五卷述奘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各卷叙事起迄,大体如次:
第一卷记述奘师出生、出家、受戒、各地参学,发心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629)由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碛,经伊吾,西行到达高昌的情形。
第二卷记述奘师从高昌西行,至阿耆尼等国,越葱岭到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过千泉、笯赤建等国,度大雪山过梵衍那、迦毕试国进入印度,经北印度滥波、那揭罗喝,健陀罗、乌仗迦那、呾叉始罗、迦湿弥罗诸国。又西南行经中印度波理夜呾罗、秣兔罗诸国,到达羯若鞠阇国的情形。
第三卷记述奘师从羯若鞠阇东南行,经中印度阿踰陀、阿耶稽佉等国到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又往王舍城观礼圣迹,还寺听戒贤法师讲《瑜伽》等论,其后南游到达伊烂拏钵伐多国的情形。
第四卷记述从伊烂拏钵伐多国顺恒河南岸东行,经中印度瞻波等国。又东南行经东印度羯罗拏苏伐刺那等国到羯伽国,再西北行过中印度憍萨罗国,又东南行经南印度案达罗等国到达西印度伐腊毗国。又西北行经西印度阿难陀补罗等国,最后经北印度钵伐多罗国,折还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又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王慕师德义,遣使来请的情形。
第五卷记述奘师在那烂陀寺欲归祖国,因应东印度鸠摩罗王请赴迦摩缕波国,又应戒日王请赴羯朱嗢祇罗国,赴曲女城大会弘宣大乘,赴钵罗耶迦国无遮大施会,从此辞戒日王东还,经中、北印度憍赏弥等国,度雪山,出葱岭经乌锻等国到达于阗。在于阗向朝廷表奏还国,乃至到达漕上的情形。
第六卷记述奘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奘师居弘法院译经以及大慈恩寺建成,另造翻经院,迎请奘师为寺上座,专务翻译,乃至前后讲译造像请营经塔,并答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书等情形。
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655)奘师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656)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
第九卷记述显庆元年表谢大慈恩寺碑成,又谢冷病中蒙赐医药,请定佛、道名位次第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二年继在洛阳积翠宫翻译,表陈翻译次第,又请入少林寺翻译未许等情形。
第十卷记述显庆三年从洛阳还长安居西明寺,四年迁住玉华宫,五年春创译《大般若经》,到龙朔三年(663)冬全部译成,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圆寂于玉华宫等情形。卷末附慧立的论赞。
本传的撰述者慧立和彦悰,都曾参加译场,亲近奘师多年,所述事迹大都得之亲自见闻,故本传可称为奘师传记的基本资料。其前五卷述奘师西游经历,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可见出当时西域和印度各国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为近代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史学、考古学者所重视。其间还记述印度诸论师遗事及重要论书造作因缘,尤为有关印度佛学的宝贵资料。其后五卷记述奘师回国以后,他和宫廷关系的事特详,对历年所译诸经论反多漏略,这是一缺点。然于此可以见唐太宗、高宗时期的长安社会风气、宗教生活之一斑,亦为了解当时帝都情况颇为重要的资料。
本传所依据的资料,最主要的是奘师制作的表启和奘师于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口授辩机写出来的《大唐西域记》。奘师回国以后,太宗和高宗都对他特殊礼敬,他从主持译场以来,对于朝廷也时有表启之作。本传的后五卷,主要是以所辑奘师表启为中心而写成的(关于奘师的表启,除本传所依据的辑本之外,还流传有两种单行的抄本。一种是公元765年以前的抄本,题名《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共十三篇,篇末都附注年月,甚便查考,文句时日和本传所载的常有出入。这一钞本现存日本京都知恩院,曾收印于日本出版的《续藏经》内。另一种题名《(此字缺)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上半卷和上举抄本相同,仅缺第一篇,各篇不记年月;下半卷多出二十一篇,对于奘师晚年行事和年岁问题,都有可供参考之处,这一抄本为日本人小泉氏所藏,收印于《大正新修大藏经肥反俊罚!洞筇莆饔蚣恰肥寝适毓院笥μ诘囊蠖拮模侵邢暝匚饔蚝陀《雀鞴纳酱ǖ览铮缤寥饲椋约敖淌菩怂ィゼR胖罚匏槐福渥柿弦杂卫诺募鞘鑫鳎视小靶写敝啤1敬鲛适ξ饔涡屑5牟糠郑蟾湃〔挠诖恕5敬鼍饔蚝陀《雀鞯氐男谐谭较颍埔缘笔钡氖导事每鑫荨9视搿洞筇莆饔蚣恰反械刂拘灾实男鹗鲇胁煌Γ阕识哉盏难芯俊H绫敬谒木硭寝适毓坝卫嫌《鹊男谐讨校⑽吹酱镲髀蘧剡腹赜诖斯氖拢皇堑弥牛洞筇莆饔蚣恰肪硎次笥们椎狡涞氐奶宀美葱鹗觯雌湟焕?/p>
此外,关于奘师传记的作品,如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唐靖迈《古今译经图记》卷四所记,唐冥译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记载互有出入,但大都已为本传撰述时参考取用。惟晚出的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一种,成于唐开成四年(839),距奘师示寂175年,则是以本传为依据的。又《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传部门也载奘师本传,取材不明,且极其简略。
本传记载上最堪遗憾的事,是关于奘师的前半生重要行事都未有明确的年代。传首于奘师生当何年既无记载,传未记奘师卒于玉华宫也没有说明享寿岁数,因而奘师的年寿问题遂久成悬案。而且本传各卷记载涉及年岁之处,也前后计算标准不一。如卷一,记奘师年满二十(《续高僧传》,《行状》作二十一),即以武德五年(622)于成都受具,依此推至卒年(664)应享寿六十三岁(《行状》即作六十三岁)。又记奘师于贞观三年 (629)秋八月首途西行,时年二十六(《行状》作二十九),则推至卒年应享寿六十一岁。又卷九,记奘师于显庆二年(657)九月曾表请入少林寺专事翻译,表中有“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之语,依此推至卒年,应为六十七岁。又卷十,记奘师于显庆五年(660)翻《大般若经》时,说今年六十有五(回鹘文译本作六十三),必当卒命于此伽蓝(指玉华宫)。(《续高僧传》及《行状》都说是麟德元年之语,《开元释教录》附奘师小传,则说是《大般若经》译了时语。)依此推至卒年应享寿六十九岁(此与刘轲撰《塔铭》同)。
本传对于奘师确实的年寿既无明确的记载,此一问题只可等待其他有关资料的发见再为考定:惟中国内学院旧刻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于1954年重校时,曾依《(此字缺)寺沙门上表记》所载显庆四年(659)《重请入山表》(本传未收载),奘师有“行年六十”之语,并对照奘师前后行事年岁记载,暂定奘师年寿为六十五岁,似亦为比较可信之一说。
本传以记载详博著称,但对于奘师主要事业,仍多漏述之处。特别是关于奘师翻译事业方面,本传所记载的,从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在长安弘福寺翻译《菩萨藏经》等四种经论开始,到高宗龙朔三年(663)译完《大般若经》为止,前后列举译典名称仅十七种(据本传卷十所载,共译出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与奘师学说有关的《成唯识论》、《广百论释》等典籍的翻译,都未见提及。又据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所载,奘师于贞观二十一年(647)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要求,将中国旧籍《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续高僧传》并载奘师以《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思承其本,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印,使法化之缘东西并举,这些都是值得记述的有关中、印思想交流的事业,而本传一概不提,显然是遗漏了。
本传编在《大藏经》中土撰述内,1923年中国内学院曾校刻一单行本。用宋、元、明和丽四种《大藏经》本及可洪《音义》、唐慧琳《音义》等校勘文字,又用《西域记》、《续高僧传》、《开元释教录》、《玄奘法师行状》、《大遍觉法师塔铭》、《玄奘法师表启》等对勘记载,并于各卷卷端编年记载奘师岁数。此本在1954年复经重勘一次,现为本传最通行的刊本。本传曾译成回鹘文,其写本残卷1930年前后在新疆出土,现藏中国北京图书馆。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曾于1932年景印高丽高宗乙巳年(1245)高丽大藏经刊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对勘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写本和宋刻大藏经本及旧抄本表启、上表记等,附印考异和索引。
近世本传的西文译本,有法文本和英文本。最近又有李荣熙英译本(1959)。
本传的注解,有日本护命撰《解节经》四卷,《记》三卷等。
(游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