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大乘义章》,隋慧远(523~592)著。原来有五聚,二百四十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缺第五杂法聚)二百二十门,分为二十卷。作者慧远是法上的弟子,慧光的再传,而慧光则出于勒那摩提之门。据《续高僧传贩ㄉ洗?卷八),法上本来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已佚),慧远此书可能和法上之作有相承关系。
本书分为五聚:一、教聚,二、义法聚,三、染法聚,四、净法聚,五、杂法聚。
一、教聚中分三门:(一)众经教迹义,(二)三藏义,(三)十二部经义。
二、义法聚中分为二十六门:(一)佛性义,(二)假名义,(三)入不二门义,(四)二谛义,(五)二无我义、 (六)如法性实际义(以上卷一),(七)三解脱门义,(八)三有为义,(九)三无为义,(十)四空义,(十一)四优檀那义,(十二)四悉檀义,(十三)四真实义(以上卷二),(十四)四谛义,(十五)四缘义,(十六)五果义,(十七)六因义,(十八)四空义,(十九)五法三自性义,(二十)六种相门义, (二一)八识义(以上卷三),(二二)十因义,(二三)十一空义,(二四)十二因缘义,(二五)十八空义,(二六)二十二根义(以上卷四)。
三、染法聚有六十门,又分三类,第一,初烦恼义有三十门:(一)二障义,(二)三障义,(三)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四)三使义,(五)三漏义,(六)四缚四流四枙义,(七)四取义,(八)四种身结义,(九)五住地义,(十)五盖义,(十一)五下分结义,(十二) 五上分结义,(十三)五悭义,(十四)五心[持-寺 裁]义,(十五)五心缚义,(十六)六垢义,(十七)七漏义,(十八)七使义,(十九)八慢义,(二十)八种恶觉义,(二一)八妄想义,(二二)八倒义,(二三)九结义(以上卷五),(二四)十使义,(二五)十缠义,(二六)十障义,(二七)十四难义, (二八)十六神我义,(二九)六十二见义,(三十)八万四千烦恼义(以上卷六)。第二,诸业义分十六门:(一)身等三业义,(二)三性业义,(三)三受报业义,(四)三界系业义,(五)三时报业义,(六)四曲秽浊三业义,(七)黑白四业义,(八)五逆义,(九)六业义,(十)七不善律仪义,(十一)八种语义,(十二)九业义,(十三)十不善业义,(十四)十四垢业义,(十五)十六恶律仪义,(十六)饮酒三十五失义(以上卷七)。第三,苦报义分十四门: (一)二种生死义,(二)四生义,(三)四有义,(四)四识住义,(五)四食义,(六)五阴义,(七)六道义,(八)七识住义,(九)八难义,(十)九众生居义,(十一)十二入义,(十二)十八界义,(十三)二十五有义,(十四)四十居止义(以上卷八)。
四、净法聚有一百三十三门,又分因法、果法两类。第一,因法有一百一十五门:(一)发菩提心义,(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四)断结义,(五)灭尽定义,(六)一乘义,(七)二种庄严义,(八)二种种姓义,(九)证教二行义(以上卷九),(十)三归义, (十一)三学义,(十二)三聚戒义,(十三)三种律仪义,(十四)业观舍义,(十五)三慧义,(十六)三种般若义,(十七)三智义,(十八)三量智义, (十九)同相三道义,(二十)别相三道义,(二一)三种住义(以上卷十),(二二)烦等四心义,(二三)人四依义,(二四)法四依义,(二五)四圣种义, (二六)四亲近行义,(二七)转业四行义,(二八)四修定义,(二九)四不坏净义,(三十)四坚义,(三一)四种道义,(三二)四种善法义,(三三),四种味义,(三四)四德处义,(三五)四种求知义,(三六)四陀罗尼义,(三七)四无量义,(三八)四无碍义,(三九)菩萨四无畏义,(四十)四摄义(以上卷十一),(四一)五愿义,(四二)五戒义,(四三)五品十善义,(四四)五停心义,(四五)五圣支定义,(四六)五圣智三昧义,(四七)五智义,(四八)五忍义,(四九)五种菩提义,(五十)五种方便义,(五一)五种善法义,(五二)五行义,(五三)五生义,(五四)五无量义,(五五)五德举罪义, (五六)五种教诫义,(五七)六波罗蜜义,(五八)六念义,(五九)六种决定义,(六十)六妙行义,(六一)六种善法义,(六二)六和敬义,(六三)六修定义,(六四)六三昧义,(六五)六摄义,(六六)七善律仪义,(六七)七净义,(六八)七财义,(六九)七种大乘义,(七十)七地义,(七一)八戒斋义 (以上卷十二),(七二)八禅定义,(七三)八解脱义,(七四)八胜处义,(七五)八行观义,(七六)八大人觉义,(七七)八法摄摩诃衍义,(七八)九次第定义,(七九)九想观义,(八十)九断智义(以上卷十三),(八一)十想义,(八二)十一切入义,(八三)十圣处义,(八四)十种慰喻义,(八五)十愿义,(八六)十种供养义,(八七)十无尽藏义,(八八)信等十行义,(八九)十明义,(九十)十忍义,(九一)十无生忍义,(九二)十住义,(九三)十行义,(九四)十回向义,(九五)十地义,(九六)十功德义,(九七)见性十法义,(九八)涅槃十因义,(九九)菩萨十力义,(一○○)菩萨十无畏义,(一 ○一)三乘共十地义(以上卷十四),(一○二)十智义,(一○三)十一智义,(一○四)十一净义,(一○五)十二头陀义,(一○六)十二巧方便义,(一○ 七)十三住义,(一○八)离十四垢业义,(一○九)离隐六方、离四恶友、摄四善友义,(一一○)十四化心义(以上卷十五),(一一一)十六特胜义,(一一二)菩萨十八不共法义,(一一三)二十种法师德义,(一一四)三十七道品义(以上卷十六),(一一五)贤圣义(以上卷十七)。第二,果法分十八门:(一) 涅槃义,(二)无上菩提义(以上卷十八),(三)净土义,(四)三佛义,(五)三智义,(六)三不护义,(七)三念处义,(八)四一切种净义,(九)二智义,(十)四智义,(十一)四无畏义(以上卷十九),(十二)五分法身义,(十三)五眼义,(十四)六通义,(十五)十号义,(十六)十力义,(十七)十八不共法义,(十八)百四十不共法义。第五杂法聚,文佚,由道宣的传说推考,应当包会二十九门。
公元六世纪初,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东来,传入世亲的学说。慧(惠)光亲承他们的教授,成为一代宗师。慧光的著作中有《大乘义律章》一种(已佚),由他采用“命章开释”的方法以释经的情况来看,这部著作可能是慧远“大乘义章”的权舆(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七《惠光传》)。慧光的弟子法上学德为一时之冠,在魏、齐两代为大统将近四十年,领导二百余万的僧尼。他的著述除《大乘义章》六卷以外,还有《增一数法》四十卷 (亦佚),这是把经论中所有名相,按照数目次序加以汇集编排,以便受持。现在我们看慧远的《大乘义章》以五聚摄法,一方面暗合境行果的次第,一方面每聚之中又以法数为次,就继承了中国佛教义学中这一个优良传统。
本书内容以慧远的已所宗的南道地论师义为主,对于当时流行的《毗昙》、《成实》,也处处予以精简。并对菩提流支之说作了率直的批评(如判教等),而一时传为南地论师所撰的《大乘起信论》,也多处引用,成为现存有关《起信论》的最古文献。至于每一义门中又诸门分别,自二门以至十一门不等。辨析法义是很详尽的。
在慧远的时代,中国大乘佛教派别尚未大兴,他这部著作总结这一时期以前中国所接受的全部大乘教义加以综合性的概括,可说是在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出色贡献之一。后来唐代玄奘的弟子窥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根据师传之说对于教义中很多重要问题加以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受慧远著述的影响。
(郭元兴)
大乘义章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
相关阅读
-
四智
【中国佛教】 四智,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相应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种德能,亦即佛的四种智慧,是转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64) -
金光明经
【中国佛教】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依据梁真谛三藏所传)。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45) -
南海寄归内法传
【中国佛教】 《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四卷,唐义净撰于南海室利佛逝。义净(635~713),齐州(今山东济南地区)山庄人。出家以后,仰慕法显、...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62) -
四重二谛
【中国佛教】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等意义互...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54) -
读体(1601—1679)
【中国佛教】 读体,号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生于云南楚雄。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46) -
彭际清(1740—1796)
【中国佛教】 彭际清,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他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父祖都以科第仕宦,际...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