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大乘起信论》,一卷,马鸣造,梁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
此论的内容分为五分:一、因缘分,二、立义分,三、解释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劝修利益分。此中第一章因缘分,列举制造此论有八种因缘,即是造论缘起。第二章立义分,显示大乘的实质有二:一法,二义。法即是众生心,心能摄一切法,有心真如相和心生灭因缘相;义有体大、相大、用大三大,这是诸佛菩萨所乘,故名大乘。第三章解释分,根据立义分的法义,分三大段加以解释:一、显示正义,二、对治邪执,三、分别发趣道相。此中初段显示正义,即显示立义分所说的法义。先释心真如门,显示真如是一法界(即一切法)
的总相法门体,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但依言说分别,有如实空和如实不空二义。次释心生灭门,显示一切法的体、相、用--即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它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觉和不觉二义;又觉中有本觉和始觉,始觉有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四种差别。在不觉中,又有根本不觉和枝末不觉;由不觉故,生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种细相;又由境界缘故,生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六种粗相。其次说生灭因缘,众生依心(阿黎耶识)、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分别事识)转,一切诸法由此而生,唯心虚妄,由于不了达真如法界,念起无明,有六种染心。其次分别生灭相,说有粗细二种生灭,又有真如、无明、妄心、妄境界四种染、净法薰习;由于此等薰习之力,而生流转还灭之果。以上解说心生灭的法。此下显示大乘自体、相、用三大的义:真如的体、相,不因凡圣而有增减,从本以来自性清净、光明遍照、满足一切功德,即是如来法身。真如的用是报、应二身:报身是菩萨所见,应身是凡夫二乘所见。最后显示由生灭门入真如门的道理。第二段对治邪执,说一切邪执依于人、法二种我见,即凡夫五种人我见、二乘声闻的法我见应加对治。第三段分别发趣道相,是说菩萨发心修行的过程,有信、解行、证三种发心,是信满乃至十地菩萨发心修行之相。以上是本论解说大乘的部分。第四章修行信心分,是本论解说起信的部分。是就未入正定聚的众生显示修行而起信之相,要有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四种信心,修施、修戒、修忍、修进、修止观五种修行。另又为修大乘法心怯弱者显示净土法门,令专念佛往生净土。第五章劝修利益分,叙说闻持此大乘法的利益功德。
在以上五分中,第一因缘分又为此论的序分,第二、三、四三分又为此论的正宗分,第五劝修利益分又为此论的流通分。或又以此论最初归敬颂为序分,最后回向颂为流通分,全论文五分为正宗分。
此论文义明整,解行兼重,古今佛教学人盛行传诵。据传当时真谛和他的弟子智恺都造有疏释,随后隋代昙延、慧远也各造疏记,智顗、吉藏的著述中也引用此论文;唐代佛教界对于此论的传习更广,相传玄奘在印度时曾谈到此论的真如受薰之说,彼地学者闻之惊异。玄奘回国后,又将此论译成梵文,传往印度。而在中国由于贤首、天台二宗的兴起,弘赞此论,智俨、法藏、元晓、澄观、宗密各有疏记,湛然著作中也吸收了此论的思想。
因而此论入宋以来,流通更盛,一直到近世教、禅、净各家,都以此论为入道的通途而重视它。
此论通传是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但在《马鸣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中,都没有马鸣造《起信论》的记载。又此论所谈如来藏缘起、阿黎耶识转现等义,和马鸣只说空、无我义(见《尼乾子问无我义经》等)也不相类,因而说是马鸣菩萨造已属可疑。至于此论的译语,和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金光明经》、《佛性论》等用语也颇不一致,而译出的年月和地点,一说是梁太清三年(549)于富春陆元哲宅所出(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一),一说是梁承圣三年(554)九月十日在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出(见智恺《起信论序》),一说是陈世初叶(557~569)译出(见隋彦琮《众经目录》),也莫衷一是。隋法经的《众经目录》卷五则将此论列入疑惑部,认为"《大乘起信论》一卷,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唐均正的《四论玄义》卷十也说:"《起信论》一卷,或人云,马鸣菩萨所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论,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故寻觅翻经论目录无有也,未知定是否。"(此系日僧珍海《三论玄疏文义要》第二转引,现存《四论玄义》无此文。)可见古来对此论的撰造和译者已有疑问。
此论的异译本,有唐实叉难陀译的《大乘起信论》二卷,他的梵本来源有问题,据说是"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赍梵文至此,又于西京慈恩塔内获旧梵本"(见《新译起信论序》)。其实当时印度已无此论,而此论梵本或系玄奘依据汉文还译之本。如《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恩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后来此梵本在印度也不存在,因而也没有藏文的译本,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说此论"蕃本阙"。
但此论在汉地佛教界甚为风行,如法藏、元晓、宗密、知礼都说此论通依诸大乘经,慧远、智旭说此论是别依《楞伽经》而作,又因此论劝修净土,因之唐、宋以来在汉地发展的贤首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各派学人对于此论盛行弘讲。而此论思想对于近世佛教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关于此论的注疏等撰述甚多,现存的有梁代智恺(?)的《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隋代昙延的《论疏》二卷(现存上卷),慧远的《义疏》二卷,法藏的《义记》五卷、《别记》一卷,宗密的《注疏》四卷,昙旷的《略述》二卷(敦煌写本)、《广释》若干卷(同上),宋代子璿的《疏笔削记》二十卷、《科文》一卷,明代真界的《纂注》二卷,正远的《捷要》二卷,德清的《直解》二卷、《略疏》四卷,通润的《续疏》二卷,智旭的《裂纲疏》(释新译)六卷,清代续法的《疏笔削记会阅》十卷,民国梁启超的《考证》一卷等。
此外,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说:真谛三藏于梁太清三年出有《起信论疏》二卷,这大概是传说。其他的佚失的疏记,有梁代智恺的《论疏》一卷(?)、《论注》二卷(?、见《义天录》),唐灵润的《论疏》若干卷(见《续高僧传》中《灵润传》),智俨的《义记》一卷,《疏》一卷,宗密的《一心修证始末图》一卷,传奥的《随疏记》六卷(均见《义天录》),慧明的《疏》三卷(见《东域传灯录》),宋代知礼的《融会章》一篇 (见《四明教行录》),仁岳的《起信黎耶生法图》一卷(见《佛祖统记》),延俊的《演奥钞》十卷,元朗的《集释钞》六卷,智荣的《疏》一卷(均见《义天录》)等。此论在朝鲜、日本流行亦广。朝鲜古代僧人有关此论的著述,现存有元晓的《疏》二卷、《别记》二卷,大贤的《古迹记》(即《内义略探记》)
一卷,见登的《同异略集》二卷。此外已佚本还有元晓的《宗要》一卷、《大记》一卷、《料简》一卷,憬兴的《问答》一卷。
日本有关此论的章疏亦多,现存有湛睿的《决疑钞》一卷、圆应的《五重科注》一卷、亮典的《青释钞》五卷、即中的《科解》二卷、贯空的《注疏讲述》一卷、昙空的《要解》三卷、藤井玄珠的《校注》一卷、《讲述》一卷、村上专精的《达意》一卷、《科注》一卷、汤次了荣的《新释》一卷、望月信亨的《研究》一卷、《讲述》一卷等。此外日本学者有关法藏的《义记》的注释也多至数十种。
此论的日译本,有岛地大等译、1921年东京刊行(收于《国译大藏经》内)的一本,和望月信亨译1932年东京刊行(收于《国译一切经》内)的一本。还有铃木大拙和李提摩太英译本,前者曾于1900年在美国刊行,后者曾于1918年在上海刊行。
大乘起信论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
相关阅读
-
四智
【中国佛教】 四智,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相应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种德能,亦即佛的四种智慧,是转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65) -
金光明经
【中国佛教】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依据梁真谛三藏所传)。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45) -
南海寄归内法传
【中国佛教】 《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四卷,唐义净撰于南海室利佛逝。义净(635~713),齐州(今山东济南地区)山庄人。出家以后,仰慕法显、...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62) -
四重二谛
【中国佛教】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等意义互...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54) -
读体(1601—1679)
【中国佛教】 读体,号见月,是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生于云南楚雄。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46) -
彭际清(1740—1796)
【中国佛教】 彭际清,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他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父祖都以科第仕宦,际...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