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记录佛陀教法之经典,及后世学者基于信仰、学理等意念,对经典或教法所作之阐示、品评、考证等论著。惟佛教中并无与基督教之圣经、回教之可兰经等相当之单册圣书,而系因应于教史之发展,逐渐形成部帙庞大、系统复杂之经典群,即一般所谓包含经、律、论之大藏经、一切经。就佛教发展南北传两大主流而言,系统较统一之教典集,系始于锡兰(斯里兰卡)而流布于东南亚之南传巴利语典籍,今有日译南传大藏经八十五卷,流通于北传佛教国家。北传汉译大正藏有三四九三部一三五二○卷,西藏大藏经之卷帙略少于汉译经典。藏经中含有大量后世之注释书、解说书等,若以佛教各宗派乃至各时代之观点而言,选录典籍之标准势必因人、因时代、因派别而异,故欲编集一套令所有佛教徒皆普遍满意之教典选集,极其困难。
今推测佛陀教团当时所使用之俗语(摩揭陀方言),与后来南传之巴利语恐有相当密切之关联。又各部派所传教典之用语亦不同,例如说一切有部使用梵语,大众部使用混合梵语。十九世纪以降,在尼泊尔、中亚、印度、日本等地,陆续发现不少梵语、混合梵语之教典写本或断片,然以数量有限,故就全部佛教教典而言,仍以汉译、西藏译藏经为佛教、佛学等之主要研究资料。其他如中亚古代之印度日尔曼语系,及土耳其语系之断片,亦具有研究价值。
佛陀为佛教教祖,与世界其他大宗教家相同者,乃本身未曾留存任何亲笔之著述。今日所流传之佛陀教法,皆为弟子们于佛陀涅槃后,结集自己日常所听闻之教法,再代代口传,汇辑而成。盖印度古来即以口传方式传授知识,对神圣之教说尤其忌讳书写成文字。是知五世纪初,我国之高僧法显欲于印度求取梵文原典,实属不易之事。
佛陀之教法大多因应弟子或大众之问而作答,亦有随机对大众宣讲者;然通常是在各种特殊因缘下,为特定之人物及特定之问题而说,并非原本即准备为大众开示之演讲。闻法者以诗或特殊形式之文句背诵、口传,此因古代之印度人擅长于记诵长篇大论之教说内容。佛陀入灭后,弟子大迦叶主持教典之结集,由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各弟子互相参照后,获得参与者之认可即成为思想行为之典范。当时结集教典之确切内容不明,而后世各部派多谓己派之教典系源自初次之结集。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间,教团分裂为二十部派,继有小乘、大乘、显教、密教之别。各派以己派所传持之教典为佛教正统,并否定他派所传持之典籍,而同一典籍,亦每每由于各派不同之传持而产生相异之内容。又巴利语藏经为南方之上座部分别说系所传承,在内容与组织上具有一贯性与系统性,汉译及西藏译藏经则为长期以来诸宗派各家典籍之集大成者,故趋于庞杂而多样性。
教典主要分为经、律、论等三部分,约成形于五世纪初。
(一)经,乃佛陀之说法,亦有弟子之说法,篇幅长短不一,文体分为散文、韵文、散文韵文混合体等多种。巴利语之经部分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其前四部与汉译之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等,内容部分相符,然非完全相同。而四阿含亦由四种不同来源之典籍偶然配合而成。
巴利语小部共收十五经,以小诵为首。法句经、经集、自说等,集录佛陀之教说;长老偈、长老尼偈等,集录出家僧尼之诗句;本生谭则为本生故事之经文与注释混合而成。
三藏之中,汉译与西藏译之经部典籍数量极多,分为: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阿含部与巴利语之经部部分一致。本缘部集录佛陀之传记、传说、本生谭等,与巴利语之本生相近。除阿含、本缘部外,其余大多为大乘经,多与巴利语经典无相关处。
般若部阐说般若之空理,共有四十二部七七六卷。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由唐代玄奘译出,为般若经典之集大成者,除心经、仁王经外,诸般若经之内容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相近。般若心经有多种译本,篇幅极短,却有相当重要之地位,金刚般若经为禅宗所重,般若理趣经则为密教所重。
法华部之妙法莲华经为我国天台宗所依,在日本则因日莲之弘传而信众普遍。华严部之华严经主要叙述佛陀成道时之悟境,主要译本有六十卷本、八十卷本、四十卷本等三种,四十卷本为前二种译本‘入法界品’之别译。华严部为我国华严宗之根本教典,亦为佛教文学重要文献。宝积部共有六十四部三○二卷,其中,大宝积经一二○卷为集大成者,由唐代菩提流志译出。
涅槃部之大般涅槃经,有四十卷本、三十六卷本两种,然与同名之原始经典(即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属于阿含部)并非同本。涅槃部展开大乘之理念,我国涅槃宗依此而成立,惟后为天台宗融和。大集部由六十卷之大集经构成。经集部所收录之经典,与大集部、宝积部等性质相同,属集成式者,而三部所收之小经亦皆各有内容相同之个别经单独流传。
宝积、大集、经集等三部所收经典,与净土宗有关者,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禅宗有关者,有楞伽经、维摩经;与法相宗有关者,有解深密经;描写女性之崇高理想者,有胜鬘经;祈求国家繁荣者,有金光明经。经部最后部分为密教部,乃密教之根本经典,如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羯罗经等,是为密教之三大部。上记汉译大藏经之部次,系依大正新修大藏经之排列次第,西藏译者内容大体一致。
(二)律,乃规定出家修行者应守之戒律,及教团之纪律等,内容包括佛陀之开教、教团之成立及发展等佛教初期之历史。现今所传之巴利语律典出于上座部分别说系,汉译之十诵律出于说一切有部,四分律出于法上部(法藏部),五分律出于化地部,摩诃僧祇律出于大众部。又北传之律部教典,除与巴利律典相当者外,亦有纯属大乘独有之汉译典籍。
(三)论,乃将经典所说要义加以整理、解说者。巴利语与汉译之论部,两者内容有异。南传巴利语之论部称为阿毗达磨,由部派佛教之七种论书构成,即:法聚、分别、界论、双论、发趣、人施设、论事等。汉译大藏经之论部,广收诸种著作,分为: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等。释经论部所收者,如大智度论,系注释般若经之论书;十住毗婆沙论,系注释华严经十地品。
毗昙部,为部派佛教之论书,与巴利语论部典籍少有共通性,以发智论为始,其余之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等,称为六足论。与六足论并列之大毗婆沙论二○○卷,为说一切有部之代表论书,由玄奘译出;其他如世亲之俱舍论、众贤之顺正理论等,亦颇著名。
中观部收有龙树所造之中论、十二门论等中观派之论书,龙树即中观学派、中观思想之祖。瑜伽部收有瑜伽派(唯识派)之论书,如瑜伽师地论一○○卷,由弥勒菩萨说出,无著笔录,另有无著之摄大乘论、世亲之唯识二十论、三十论等,及诸论之注释书。论集部收录上记诸部未辑录之诸派论书,及因明(论理学)之论著。此外,亦收有内容与巴利语藏外经典‘弥兰陀问经’相当之那先比丘经。
上记所列举之经、律、论等典籍,收于大正藏卷一至卷三十二;卷三十三至卷一○○多为中国、日本各宗派历代祖师之著述,包括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目录、续经疏、续律疏、续论疏、续诸宗、悉昙、古逸、疑似、图像等,广义而言,皆可称为佛教教典。
巴利语教典,除上记所述之三藏外,亦包括五世纪之大论师佛音所作之注释书。其他如弥兰陀问经、大史、岛史等藏外典籍,皆被视为准教典。西藏语译之大藏经甘珠尔中,大别为佛语部、教理部。佛语部又称佛部,集录佛陀之教说,包含经、律;教理部包含印度论师之论、注、记述等,两部大体与大正藏卷一至卷三十二相一致,而内容不尽相同,书目互有出入。
巴利三藏起源极早,据传西元前三世纪间,于阿育王时已传入锡兰。现今一般咸信编集于西元后,而于五世纪顷成形。汉译大藏经始于一世纪顷,至十一世纪渐趋式微,著名之翻译家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等。西藏大藏经盛于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由印度人与西藏人共同译出,其后再行补缮、统一文体等。
梵文原典之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蔚为学界风气,最早系英国学者荷吉森( Brian Houghton Hodgson)在尼泊尔发现大量梵文原典,其中之大乘典籍有法华经、金光明经、般若经、楞伽经,以及华严经十地品、入法界品等。其后,在中亚地区亦陆续发现大乘典籍,及说一切有部之律、论等断片,今已次第整理出版。并有中亚之古和阗语、粟特语等断片之研究报告。(参阅‘大藏经’89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什么是佛教教典?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02
阅读()
相关阅读
-
什么是世智?
指普通世俗之智慧。为三智之一。乃通于世谛之事相者;系相对于‘出世间智’而言。又称世俗智、世间智。如一切凡夫或外道妄计有、无所产生之有漏智,即为世智。此类智慧多缘...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136) -
什么是世耶那萨喃?
梵语s/ayana^sana,巴利语sayana^sana。指卧具。乃僧侣生活资具之一。(参阅‘卧具’3493)...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93) -
什么是世界主?
指世界之主。佛经中每谓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类别,而谓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禅天之梵王,为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禅天之梵王...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103) -
什么是丙丁童子?
禅林用语。原指司灯火之童子。丙丁,即天干中之‘丙、丁’,与五行相配则属‘火’,故以丙丁比喻火。禅林中每以‘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譬喻众生本具佛性,复向外求佛。盖自...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101) -
什么是王?
梵语ra^jan,巴利语同。印度佛教兴盛之时代,王权亦有逐渐强化之趋势。至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时,将印度建设成一统国家,王之威势因此愈加神圣化,佛教亦受其影响;在...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97) -
什么是王宫塔?
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郡金马面。塔之详细史实不详,因其所在地称王宫面、王宫里,故称此塔为王宫塔。石塔高五层,约八公尺余,造型优雅,足以使人回想当时文化之隆盛。其造...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4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