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报恩寺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03 阅读(
【佛光大辞典】(一)位于江苏吴县北隅。通称为北寺,寺有卧佛,故又称卧佛寺。据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五载,报恩寺在府城北隅,本为三国时代吴之通元寺,唐代改为开元寺,吴越为报恩寺,时亦称北寺;又谓依据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所载,通元寺系孙权之母舍宅而置,唐开元年间(713~741),诏令天下置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后唐同光三年(925),吴越王钱镠改建新寺,并移支硎山“报恩寺”(东晋支遁创建)之额于此,故称报恩寺。本寺殿宇华丽,为东南诸寺之冠。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加号“万岁”,佛日契嵩住持本寺时,敷讲华严经疏,敕封为“贤首教寺”。其后历经兵火与重建工作,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昭三法师住持本寺,大加修葺。

北寺塔凡十一级,南宋时毁于兵火,其后加以重建。现存之北寺塔为八角九层之大塔,高八十公尺,直径七公尺余,第一层置有裳层,予人以安定之感。此塔外部之木造系光绪二十六年补修完成者,然内部筑部分则被视作南宋初大圆所建。塔后方之石制大同塔及吴王纪功画像碑皆被认为是元至正年间(1341~1367)张士诚重修报恩寺时所作。[吴县志卷三十六报恩寺条、报恩万岁贤首教寺碑(元代阎复)、北寺重修九级浮图记(王世贞)、江苏之塔(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支那文化史迹解说卷四(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塔(村田治郎)]

(二)位于江苏江宁县金陵城南方之聚宝门外。号聚宝山。原名建初寺,系三国时代吴大帝孙权于赤乌年间(238~251)所建,并建阿育王塔,供奉康僧会携来之佛舍利。为江南一带历史最久之寺塔,相传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其后荒废,曾改建为长干寺,又改名为天禧寺。元至元年间(1264~1294),改称元兴天禧慈恩旌忠寺。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奉敕重建,赐额“大报恩寺”。历代有康僧会、竺慧达、竺法旷、明彻、僧祐,及法眼文益系统之匡逸、玄则、法安等诸师住此。[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大明一统志卷六、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二]

(三)位于安徽寿县东北隅。相传系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玄奘大师奉敕建造。原名崇教禅院、东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初改为今名。全寺包括山门、佛殿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等。大殿内供奉各朝代之造像,其中,唐代木雕恬静庄严,宋代木雕低眉默坐,明代铜铸像则简炼浑厚,明清时代之泥塑十八罗汉姿态各异,造型奇特,堪称为艺术珍品。

(四)位于江西永丰县西门外。唐代天宝年间(742~755),中书侍郎徐安正舍其故宅为寺,以地名为报恩镇,故亦称报恩寺。元废,明洪武二年(1369),徐氏后裔建塔于寺右,弘治、万历年间二度重修。今塔为九层四面之建筑,每层高约三公尺;有六角、二门,沿石阶可盘旋直达五至七层。塔之平面呈四方形,最上层则呈圆柱形;第七层以下,正面各层均设有佛龛,龛内供奉造像。 p4922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