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录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
【中国佛教】  灯录即传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载,譬如灯火相传,展转不绝,所以叫“传灯录”。

  灯录之作,通途传说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略谓东魏静帝兴和年间(539~542)高僧云启至龟兹,遇天竺三藏那连耶舍,共译出梵本祖偈因缘一种(即七佛至二十八祖传法事),耶舍带来东土传播于高齐境内(一说此祖偈因缘系耶舍与万天懿所译,实际都是附会之谈)。南朝梁简文帝又派刘玄运去北方传写,诏宝唱编入《续法论》,因而此本又得流布于江南各地。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金陵沙门惠炬,将此祖偈带往曹溪和西天胜持三藏重相参校(此说亦不尽可信),连同唐初以来传法机缘集成《宝林传》一书。昭宗光化年间(878~900)华岳玄伟复据此祖偈颂连同贞元以来出世宗师机缘,编为《玄门圣胄集》一书。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年间(807~910)南岳三藏惟劲头陀又根据此祖偈颂连同光化以后出世宗师机缘,集成《续宝林传》一书。此后四十余年乃有正式灯录《祖堂集》一书之出现。

  《祖堂集》二十卷,五代泉州昭庆寺静、筠二师撰。此书撰于南唐中主保大十年(952),为禅宗现存最古的灯史。此书如昭庆寺省僜禅师序文所说,乃以宗旨的弘传为主,关于史实,多有缺失。例如省僜之师保福从展在此书编撰之前二十五年(天成三年,928)就已死了,而本书却未载明。但从史料方面说,本书也有可贵之处,如大颠与韩愈的交涉,本书即为唯一文献。又详载海东宗师之传承,保存了朝鲜禅史最古的史料。其后《景德录》中新罗、高丽禅师见于目录者,有三十余人,而列传的仅十二人,每人又只有几十个字,本书则比较详尽。此外对于传法要一层也编得很好,特别是保存了好些歌行偈颂。举其大者:如懒和尚乐道歌,腾腾和尚乐道歌,开南和尚乐道歌,丹霞和尚弄珠吟等,都可和《景德录》对勘,另外如《孤寂吟》、《重义颂》等则为《景德录》所无。其次,本书未列西天二十八祖与震旦六祖之名,只从迦叶到慧能列了三十三代,这与敦煌本《坛经》连过去七佛到慧能三十九祖对照看,可见已用《宝林传》二十八祖之说,与后来灯录一致。本书高丽本目录后说载有二百五十三人,实有二百五十七人,附传不载目录者十余人,如牛头六祖只有慧融(法融),神秀、普寂等都仅附见于牛头山智威法师四世鸟窠传中,大抵只录南宗一系,其余一概从略。所录祖师慧能下有行思等八人,荷泽下至宗密止。马祖下有大珠等三十二人,雪峰下有二十一人,这些人的卒年有仅见本书的。现存《祖堂集》刻本系高丽海印寺于高宗三十二年(1245)所刻。

  《祖堂集》以后的传灯录,主要的有下列各种,约可分为五类:一、通明法统,二、别标宗旨,三、局部人物,四、局部地方,五、谱谍。

  一、属于通明法统的有下列诸种:《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释道原撰于景德元年(1004)。道原为天台韶国师之嗣,法眼清凉益之孙,故本书记青原系诸家特别详细。其内容大抵取材于《宝林传》、《祖堂集》诸书,自七佛至大法眼之嗣为止,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记天竺二十八祖至中土三十二祖弘忍三卷(一至三),道信旁出法嗣金陵牛头子孙,以及弘忍旁出北宗神秀子孙一卷(四),第三十三祖慧能及其法嗣一卷(五),南岳法嗣八卷(六至十三),青原法嗣十三卷(十四至二十六),其中第二十五、二十六两卷,又皆法眼子孙。禅门达者,虽不出世而有名于时者一卷(二十七),诸方广语一卷(二十八),赞颂偈诗,铭记箴歌二卷(二十九至三十)。本书著者为吴僧道原,淳熙间龚明之撰《中吴纪闻》卷二,亦同此说;惟延祐本有绍兴二年长乐郑昂跋,忽谓此书本住湖州铁观音院僧拱辰所撰,此乃好事者杜撰之说,不足为据(另见本书专条)。

  《天圣广灯录》三十卷,宋李遵勗撰。李氏为临济宗蕴聪弟子,师扬亿(临济宗元琏弟子)为文。本书撰于仁宗天圣七年 (1029),其去景德(1004~1007)只有十余年,与《景德录》比较,各宗世次增加无几,不过章次略有变动,人数及语句略有扩充而已。其内容为:自释迦佛至中土三十三祖慧能七卷(一至七),慧能法嗣二卷(八至九),南岳法嗣第四世至第十世九卷(十至十八),青原法嗣第七世至第十世六卷半(十九至二十五上半),南岳法嗣第七世至第八世一卷(二十五下半至二十六上半),青原法嗣第七世至第十二世四卷半(二十六下半至三十)。

  《传灯玉英集》十五卷,宋王随撰于景祐元年(1034)。这是《景德传灯录》的删节本,作者为临济宗省念的弟子,对道原书很有研究,因书卷帙浩繁,恐学者难得其要领,“遂择乎精粹,撮其机要”,删为十五卷。惟此书已大部分遗失,现仅存卷二、三、五、六、八、十、十二、十四、十五等九卷,且多残缺。

  《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目录二卷。宋释惟白撰(书成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前),他为云门宗雪窦显法派法云法秀的弟子。本书分五门叙述:一曰正宗门,二曰对机门,三曰拈古门,四曰颂古门,五曰偈颂门。其内容为:释迦佛至汾州太子院昭禅师止共五十一祖属正宗门一卷(卷一),青原第八世至第十五世又南岳第十一世至第十五世对机门二十五卷(二至二十六),雪窦重显等拈古门一卷(二十七),雪窦秀显等颂古门一卷(二十八),法泉佛慧等偈颂门二卷(二十九至三十)。全书所载计四十八世(大鉴三十三至南岳下十五世)一千七百余人。徽宗建中靖国(1101)距仁宗天圣 (1023~1031)约七十年,作者意在续道原之作,故名《续灯录》。

  《联灯会要》三十卷,宋释悟明撰于淳熙十年(1183)。此书撰成已距建中靖国(1101)八十余年,作者意在合北宋三灯为一书,而补八十余年来前代灯录所未收之临济、云门二宗各家,但自汾阳昭雪窦显而下,材料较少,只编了十分之二三。其内容为:西天七佛至东土六祖与四祖道信旁出法嗣牛头一至七世二卷(一至二),五祖弘忍旁出一至四世,与六祖慧能法嗣一卷(三),慧能法嗣南岳二世至十八世十五卷(四至十八),青原二世至十五世,与应化圣贤亡名尊宿十一卷(十九至二十九),铭颂诗歌一卷(三十)。

  《嘉泰普灯录》三十卷,目录三卷,宋雷庵正受撰。此书撰于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上距建中靖国约百年,距淳熙不过二十余年,但作者未见《联灯》,所以在他的上皇帝书中只提到北宋三灯。因天圣、建中二录于帝王公卿师尼道俗一概不录,他以为“灯虽曰续,如照之不普何?”所以不论僧俗,凡三灯所不取者,莫不旁收,而达到普的目的。费时十七年,成书三十卷,其内容为:东土六代祖师、曹溪分派宗师,三宗正传宗师、联芳宗师、传广二灯遗录及未详宗师、南岳第十世(临济六世)至十七世(临济十二世、黄龙六世),青原第十世(云门四世)至十五世(洞山十一世),示众机语共二十一卷(一至二十一),圣君贤臣二卷(二十二至二十三),应化圣贤与未祥法嗣一卷(二十四),诸方广语、拈古、颂古、偈赞、杂著六卷(二十五至三十)。

  《五灯会元》二十卷,目录二卷,宋释大川普济撰(撰年不详)。前出五灯各三十卷,中多重复,普济删繁就简合五灯为一,故名会元,此如史书以宋、齐、梁、陈诸史之合为《南史》也。《会元》后于正受的《普灯》约五十年,各卷宗派分明,其法更为进步。元、明以来士大夫之好谈禅悦者,均喜其方便,无不家有其书。其内容为:西天七佛至东土六祖一卷(一),四、五、六祖法嗣及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一卷(二),南岳让至五世,青原思至九世六卷(三至八),八世至十二世法眼宗一卷(十),南岳下四世至十五世临济宗二卷(十一至十二),青原下四世至十五世曹洞宗二卷(十三至十四),青原下六世至十六世云门宗二卷(十五至十六),南岳下十一世至十七世黄龙派二卷(十七至十八),南岳下十一世至十七世杨岐派二卷(十九至二十)。

  以上六灯均为宋代的作品,元朝至元间(1335~1340)千越云壑瑞禅师,作《心灯录》甚详尽,因为书中引丘玄素所制塔铭,以龙潭崇信出马祖下,这样就把云门宗、法眼宗划归南岳去了。当时有人反对,所以此书就不得流传(见《五灯会元》释廷俊序),只有行秀作《祖灯录》六十二卷,现亦不存。

  《祖灯大统》九十六卷,卷首附《祖灯辨讹》二卷,清净符撰。本书直以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至今凡三十八世,无论隐显,一概不以旁正区分。其间师资授受,莫不皆正其淆伪,清其源委,世系编年,鳞次栉比。合五宗以将少林,是之谓“祖灯大统”。其内容为:《祖灯辨讹》二卷(卷首),七佛、西天祖师之一至三、三卷(一至三),西天应化圣贤,东土应化圣贤之一至二,少林第一世至第七世之二、四卷(四至七),少林第八世至第二十世之一至六、五十二卷(八至五十九),少林第二十一世之一至四、至三十八世之三,附三十九世、四十世,未详法嗣,三十七卷(六十至九十六)。

  《五灯严统》二十五卷,目录二卷,明费隐通容(1593~1661)撰于明永历四年(1650)。作者临济宗人。作书之意,略谓禅法自上佛祖相传以来,无不面禀亲承,传授有据,此之谓“统”。统为道脉所关,不容假借,如《五灯续略》,以普明嗣兴善,“殊不知兴善未尝得法于车溪”,而普明亦无从得法于兴善。又如曹溪下二派,首列南岳,次记青原,《五灯会元》本来是这样记载的,但《五灯续略》一反其说,以青原居首南岳居后,这也是不合的。又如《景德传灯录》,记天皇道悟嗣石头,复以龙潭崇信为嗣,致谓云门、法眼二宗出自青原,“一时嵇核未详,遂成千古疑案”。今据丘玄素、符载、归登诸人所撰碑与杈德舆《马祖塔铭》,改以天皇嗣石头,下出慧真;以天王嗣马祖,下出崇信。凡此种种,均作者所严为甄别的禅统。其内容为:序文、凡例等一卷(卷首),西天七佛至东土六祖,四、五、六祖旁出法嗣与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二卷(一至二),南岳怀让二世至五世二卷(三至四),青原行思一至七世与宋世玉音二卷(五至六),南岳下二世至九世二卷(七至八),南岳下三世至八世沩仰宗一卷(九),南岳下八世至十二世法眼宗一卷(十),南岳下四世至十五世临济宗二卷(十一至十二),青原下四世至三十四世曹洞宗二卷(十三至十四),南岳下六世至十六世云门宗及未详法嗣二卷(十五至十六),南岳下十一世至三十四世临济宗八卷(十七至二十四),青原下三十五世至三十六世曹洞宗一卷(二十五)。

  作者尚有《五灯严统解惑篇》一卷,撰于永历八年(1654),此书对禅统严加甄别诸问题,详细辨析,附于全书之末。

  《续传灯录》三十六卷目录三卷,明圆极居顶(?~1404)于洪武年间(1368~1398)撰(载于灵谷寺《居顶文集》及《圆庵集》)。作者意在续道原书,所以传承之序,断自《景德传灯录》以后,从大鉴下第十世起至二十世止。作者认为“五家宗派互相激扬,同出大鉴”,故不以五家宗派分裂诸师,而专标大鉴世次以统摄各家宗派,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多取材于《五灯会元》、《佛祖慧命》、《僧宝传》、《分灯录》、《禅门宗派图》以及诸师语录等书。其内容为:大鉴下第十世汾阳善昭至彰法悟显二卷(一至二),第十一世石霜梵圆至延庆法珠四卷(三至六),第十二世黄龙慧有至南台善圆五卷(七至十一),第十三世法云惟白至甘露明广五卷(十二至十六),第十四世天童正觉至安石王荆公五卷(十七至二十二),第十五世长灵守卓至云溪文庆四卷(二十三至二十六),第十六世径山宗杲至龙华高四卷(二十七至三十),第十七世虎丘[徘-非 召]隆至天童如净三卷(三十至三十三),第十八世至二十世公安祖珠至诺庵肇三卷(三十四至三十六)。

  《增集续传灯录》六卷,明南石文琇撰于永乐十五年(1417)。居顶撰《续传灯录》于洪武年间,仓卒成书,取材太略。如大鉴下第十八世至二十世凡三世只得四十一人有机缘语句,其他皆空名而已;而四十人中,且多差误,其余诸师言行亦嫌其太略。作者今于《续传灯录》所收外,又增集之,于永乐十五年完成,名曰《增集续传灯录》。又大鉴下第十七世虽已收于《五灯会元》,而亦有收不尽者,作者又别集为一编,名曰《五灯会元补遗》,附于第六卷末。本书内容为:大鉴下第十八世天童密庵咸杰至竹林庵一卷(一),第十九世灵隐松源崇岳至半山嵩山晁一卷(二),第二十世天童天目文礼至庆寿中和璋一卷(三),第二十一世育王横川如珙至庆寿海云印简一卷(四),第二十二世紫箨竺原妙道至迹庵环一卷(五),第二十三世至二十五世天童了堂唯一至唯庵德然一卷(六),《五灯会元补遗》大下鉴第十七世灵隐东谷光至未详承嗣丁安人半卷(附录)。

  《继灯录》六卷,明曹洞宗元贤(1578~1657)撰于永历五年(1651)。《五灯会元》所收止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其后虽有续灯继收,但续灯止于宋末元初。再后有净柱的《五灯会元续略》,元、明两代诸师,赖此得传,不过所收未备,此元贤所以有《继灯》之作。旧分宗派为五,迄明仅存曹洞临济二宗。临济宗《会元》止于十七世,曹洞宗《会元》止于十五世,故本书所录临济从十八世起,曹洞从十六世起。关于五宗次第,作者认为《景德录》及《正宗记》,俱先青原而后南岳,大川作《五灯会元》乃私己宗,以南岳先青原后,又恐旁人争论,复以法眼先临济,紊乱已极。今一依旧例,仍以青原下曹洞为先。本书内容为:青原下十六世至二十九世曹洞宗一卷(一),南岳下十八世至二十七世临济宗及未详法嗣五卷(二至六)。

  《五灯会元续略》四卷,明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因作者为曹洞宗人,故本书所续仅限于曹洞、临济二宗。《会元》所载曹洞终于十四卷,临济终于二十卷,先尽者先续,故作者以曹洞宗置第一卷,二卷以下方为临济宗。其次,《会元》载圆语法嗣,首大慧宗杲,次虎丘绍隆,作者亦以大慧法裔居先,虎丘法裔居后,至于黄龙忠、育王裕、护国元,则附于大慧法裔之列。其内容为:青原十五世至三十六世曹洞宗一卷(一),南岳下十六世至三十四世临济宗三卷(二至四),作者尚有《续灯补遗)一种,未见流通。

  《续灯存稿》十二卷,目录一卷,清施沛汇集、通问编定于康熙五年(1666)。普济撰《五灯会元》,列大慧居虎丘先,翠峰居顶撰《续传灯录》,又列虎丘居大慧先。净柱撰《五灯会元续略》,置曹洞宗于临济宗之上,通容撰《五灯严统》,又置临济宗于曹洞宗之先。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各尊自出之祖,是不适当的。因此本书按时代先后,仍以临济列于曹洞之先。大慧移置虎丘之下。其内容为:叙文、小札与凡例一卷(卷首),大鉴下第十八世至三十四世临济宗十卷(一至十),大鉴下第十六世至三十六世曹洞宗一卷(十一),未详法嗣一卷(十二)。

  《续灯正统》四十二卷,目录一卷,清性统撰于康熙三十年(1691)。大慧下第十六世至十八世,已载于《会元》,惟不甚详备,并且临济子孙俱出于大慧、虎丘二师,所以本书仍从大慧下第十六世起,以表源流所自。其内容为:序文与凡例一卷(卷首),大鉴下第十六世径山宗杲与虎丘绍隆临济宗一卷(一),大鉴下第十六世至三十五世临济宗三十三卷(二至三十四),大鉴下第十六世至三十七世曹洞宗六卷(三十五至四十),未详法嗣一卷(四十一),补遗一卷(四十二)。

  《五灯全书》一百二十卷,目录十六卷,清超永撰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作者根据普济的《会元》与清代海宽的《缵续》二书,“删其繁芜增所未备”,费时约三十年,收录人数有七千余,可谓集灯录之大成。其次,本书所收南岳青原法嗣,俱止于三十七世,并根据《五灯严统》的条例章次仍以天王嗣马祖,天皇嗣石头,不无有误(当时智楷说他复归奉宪所毁之伪书--指五灯严统--改名五灯全书,紊伦乱谱,靡所不至,并写信劝诫他,他不接受,智楷乃撰《正名录》十四卷,凡二支五宗禅法之授受,用甲子为编年,考其州郡分野,人代先后,专门订正本书的错误)。其内容为:序文、凡例与目录一卷(卷首),七佛至东土祖师应化圣贤与旁出法嗣四卷(一至四),六祖下二世至南岳下第六世四卷(五至八),青原下第一世至第七世三卷(九至十二),南岳下第二世至第九世四卷(十三至十六),沩仰宗一卷(十七),法眼宗三卷(十八至二十),南岳下第四世至十五世临济宗五卷(二十一至二十五),青原下第四世至第十七世曹洞宗五卷(二十六至三十),云门宗六卷(三十一至三十六),南岳下第十一世至三十一世临济宗二十四卷(三十七至六十),青原下十八世至三十六世曹洞宗三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南岳下第三十二世至三十四世临济宗五卷(六十四至六十八),南岳下第三十五世至三十七世随录临济宗四十卷(六十九至一百零八,附补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曹洞宗十卷(一百零九至一百十八,附补遗),未详法嗣二卷(一百十九至一百二十,附补遗)。

  二、属于别标宗旨的有下列诸种:

  《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瞿汝稷撰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瞿氏为明儒管东溟的学生,此书为儒者谈禅之作。此书之作如以手指月示人,因指而见心月(喻出《楞严经》),所以不叫做灯录,而名曰《水月斋指月录》者。本书不徒为禅宗传法历史,且兼有使人因此而见道之意。其内容为:西天七佛、西天祖师至东土六祖四卷(一至四),六祖下一至二世及二、四、五、六祖旁出法嗣及未详法嗣三卷(五至七),六祖下第三世至十六世二十三卷(八至三十),径山宗杲语要二卷(三十一至三十二)。

  《续指月录》二十卷,清聂先撰。明瞿汝稷所撰《指月录》,从上七佛起至六祖下第十六世止,宋孝宗隆兴 (1163~1164)后虎丘绍隆与径山宗杲均无传录。本书续瞿书之后,自隆兴二年(1164)六祖下第十七世起,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六祖下三十八世止约五百年。虎丘二十一世法孙虞山檗岩撰《虎丘径山二祖长少伦叙考》一篇,谓《五灯会元》列径山于虎丘之先,因普济为妙善四世孙,推尊其祖之所致;但《严统》诸书亦仍《会元》之旧,实为传误。考诸塔碑年谱,实虎丘为兄,径山为弟,《指月续录》列虎丘法嗣于径山之前,颇为得体。其次,五宗自宋末以后惟存临济、曹洞二宗,录中仍本旧说,临济先于曹洞,临济世次,根据南涧《续灯》、《南岳单传》诸书;洞宗世次,根据洞宗《续灯》、洞宗《世谱》、《传灯正宗》诸书,皆各有所据。关于诸师名号,一本传灯定式,名系于号,号系于寺院庵额,额系于郡邑。惟郡邑之名,则随时改易(宋之平江为清之苏州,临安为杭州,庆元为宁波),以便查考。再其次,瞿录虽自六祖下十六世止,但于十六世还有遗漏,作者特录大藏机缘中凡一句一义可传者另成《瞿录补遗》一卷,置于卷首。又自南宋以后,凡有未表师承者,另列《尊宿集》一卷,置于卷末。又将诸山召对机缘,编成《奏对》一卷为现存本所无。其内容为:六祖下十六世临济、曹洞、云门三宗《瞿录补遗集》一卷(卷首)六祖下十七世临济、曹洞、云门三宗一卷(一)六祖下十八世至三十四世临济、曹洞二宗十七卷(二至十八),六祖下三十五世临济、曹洞二宗与《尊宿集》二卷(十九至二十)。

  三、属于局部人物的有下列一种:

  《居士分灯录》二卷,明朱时恩撰于崇祯四年(1631)。禅法盛时,有主化者必有分化者,大迦叶、东土六祖、五家宗派为主化者,维摩诘、庞道玄、张无尽、宋景濂等人为分化者。作者既撰《佛祖纲目》四十一卷,复辑居士中师承有据及应化再来者七十二人为《分灯录》二卷。其内容为:维摩诘等二十八人附韩愈等九人一卷(卷上),李端愿等四十三人附文彦博等二十八人一卷(卷下),又补遗吕岩真人一人,附张伯阳一人。

  四、属于局部地方的有下列诸种:

  《锦江禅灯》二十卷,目录一卷,清通醉撰于康熙十一年(1672)。本书采集规式略依《指月》、《宝积》诸书之例,历代宗支,同举大鉴为源,不析为五。其内容为:东土六祖至大鉴下第五世旁出法嗣一卷(一),大鉴下第五世至四十世十四卷(二至十五),高僧神僧五卷 (十六至二十)。

  《黔南会灯录》八卷,附补续,清如纯撰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灯录旧例,止收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类,不载杂著空名。惟贵州地远人稀,不能摹效此种体例,凡在苦心力行之内,无论有录无录,杂著一概并收。宗派虽云有五,而元、明以来惟存临济、曹洞两宗,黔南以临济子孙为多,属于曹洞者只有数人而已,均于卷中注出来源。黔地宗风,兴于明末,自燕居、语嵩、云腹三人入黔为始。燕居德申为行字当头,所以本书自行字起至实字止。无论是否黔人,凡在黔语句一概收录。其内容为:叙文、源启、凡例一卷(卷首),临济三十二世天童下至第三代平阳下止三卷(一至三),天童第四代汉月下至破山下止三卷(四至六),曹洞三十一世云门下第四代,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至续补止二卷(七至八)。

  五、属于谱谍的有下列诸种:

  《禅灯世谱》九卷,明吴侗集、道忞编修于崇祯四年(1631)。吴集多错漏附会,道忞乃博考传灯诸录,取其师承有据者,按宗图纂为世谱。有嗣代未详者,只附于宗宋。其内容为:三十三祖世系图,诸祖旁出法派系图一卷(一),南岳法派世系图一卷(二),沩仰宗世系图,临济宗世系图一卷(三),黄龙法派世系图一卷(四),杨岐法派世系图一卷(五),虎丘法派世系图一卷(六),云门宗法派世系图及云门宗雪窦显法派世系图上一卷(七),云门宗雪窦显法派世系图下,法眼宗法派世系图及大鉴下第十世未详法嗣一卷(八),青原法派世系图,曹洞宗法派世系图,曹洞宗寿昌径法派世系图,曹洞宗云门澄法派世系图一卷(九)。

  《佛祖宗派世谱》八卷,清临济宗语进(1612~1673)撰于顺治十一年(1654)。禅宗自大鉴后出南岳青原两家,四传而有沩仰宗,五传而有临济宗,六传而有曹洞宗,七传而有云门宗,九传而有法眼宗。宗派虽各不同,而源流则一。诸家史录,自《灯录》、《会元》以后,不无讹漏。作者参考《传灯》、《宗图》、《续集》诸书,详定五宗原始次第,除卷五、六而外,其余各卷与《禅灯世谱》大致相同。其内容为:佛祖正脉至诸祖旁出一卷(一),南岳至沩仰一卷(二),临济至杨岐一卷(三),黄龙至大慧一卷(四),虎丘至雪岩断桥一卷(五),青原至曹洞一卷(六),龙潭至云门一卷(七),雪窦至法眼一卷(八)。

  《缁门世谱》一卷,清明喜(临济三十四世)撰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宗世次,作者认为六祖下第五世同时出沩仰临济两宗(与悟进之说不同),第六世出曹洞宗,第七世出云门宗,第九世始有法眼宗。因后人昧却源流前后倒置,作者根据《传灯录》编集释氏源流,五宗世谱定祖图与五宗法派。其内容为:一图:祖图。二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沩仰派计二十字,临济派计二十字,曹洞下分少林祖庭、江西豫章两派,少林派计七十字,豫章派计二十八字,云门派计二十字,法眼派计二十字。

  以上所举五代以后迄于明、清主要灯录凡二十四种,以明、清之际为最多,明代除上述诸种外,还有《五宗救》一书,也很重要。因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间,僧广通谓曹溪以后其奇名异相以罗笼天下学者,皆应毁之,自称挽祖回风,直接六祖,似谓六祖而下,皆不可学。于是临济子孙三峰弟子潭吉弘忍,乃于崇祯十年(1637)作《五宗救》一卷,起自释迦终于临济,天童三峰,凡六十九人,以尽临济一宗,其余四宗,各系其首建十二人。

  禅宗自曹溪以下,分为五宗。唐末五代以后,沩仰衰歇,所以灯录作者,大抵均四宗儿孙(明、清之际,惟临济、曹洞独存,这时灯录的作者,又仅属二宗法嗣)。其中又以临济为最多。属于临济者,居士有李遵勗、王随等人,比丘有悟明、普济、通容、通问、道忞、悟进、明喜等人;属于曹洞者,比丘有净柱、元贤等人;属于云门者,比丘有惟白、正受等人;属于法眼者,比丘有道原等人。五宗虽同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因为接物应机方式各有不同,因此形成各别的学风。除反映于各宗灯录形式组织上并对本宗的传承特别详尽,与自宗学风有关的材料,无不详细收录,自法眼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而下,无不如此。

  《灯录》为谱录体,按世次记载,与历代所撰高僧传的传记体例不同。它所录的,不仅限于禅宗,而且二支五宗仅限南禅曹溪一系。这在灯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内部外部,都曾发生过多少争论的。其荦荦大者如下:

  一、法统之争。首先是神会与普寂之争。原来慧能与神秀均得法于弘忍,后来慧能行化于韶阳,神秀传法于荆洛,本无轩轾。慧能死后,他的弟子神会在洛阳荷泽寺大宏慧能禅法,并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东土六祖,以弘忍为第五祖,慧能为第六祖,均为正嫡,不但把牛头法融,连北宗神秀均视为庶孳。北宗禅师当然极为不满,后来他又与神秀一系(针对北宗普寂之立神秀为第六代)在滑台展开一场传宗定祖的剧烈争论。安史之乱,政府请他出来主持戒坛卖僧尼度牒,作为军费。两京收复以后,唐肃宗特为他在荷泽寺修造禅宇,又诏入内供养。有了这样的背景,他的传宗定祖之说就被肯定下来,从此一般人都认为南宗是禅法的正统了。这是禅宗内部的争论。其次是台禅二十四祖与二十八祖之争。道原撰《景德传灯录》,据唐释智炬《宝林传》诸书,以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宋释契嵩于道原之后撰《传法正宗记》与《正宗论》二书,自唐以来禅宗二十八祖世系,仍据《宝林传》之说,并以《出三藏记集》与《达摩多罗禅经》作为证明,谓二十四祖说之《付法藏传》为可焚。又在《景德录》第二十七卷所载禅门达者十一人中有天台四祖智者大师,台宗人极为不满,因此发生争论。南宋庆元、嘉定间(1195~1224)铠庵吴克已撰《释门正统》一书,攻《宝林传》。以为该书所载非特达摩、慧可事迹与僧传不同,而七佛说偈,世尊拈花等事亦最虚诞无稽。吴门子昉作《止讹》一篇,则专攻禅家二十八祖之说,以为智炬的《宝林传》“妄陈于前”,契嵩的《正宗记》“谬附于后”,并于二十八祖中去其伪谬四名,仍根据《付法藏传》,正二十四代。同时有神智从义者,亦攻禅宗二十八祖之说。至南宋理宗嘉熙间(1237~1240),释宗鉴撰《释门正统》八卷,仍用铠庵书名,立释迦龙树为本纪,天台东土祖师为世家,天台以外诸宗入载记。用正史的体裁,推崇本宗为正统,不特禅宗被抑,其余诸宗并贬为偏位了。其后度宗咸淳间(1265~1274),释志磐撰《佛祖统纪》五十四卷,虽稍变宗鉴书的体例,而以天台为正统其余诸宗为偏派,这种思想则是一贯的。所以台禅两宗之争,表面上是二十四祖与二十八祖的问题,而实质上仍是正偏的问题。不过他们的争论,与神会普寂之争的结局不同,两边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二、五宗所属之争。禅宗自六祖慧能以下出南岳青原二支派,其后衍为五宗,均奉慧能为不祧之祖,以应一花五叶之谶。五宗分属于南岳青原,一向均以为南岳下出马祖道一,马祖下出百丈怀海。百丈下又分为二枝:一为沩山灵祐,沩山下出仰山慧寂,遂创立沩仰宗;一为黄蘖希运,黄蘖下出临济义玄,遂创立临济宗。以上两宗俱系南岳之后。其次青原下出石头希迁,石头下又分为二枝:一为药山惟俨;一为天皇道悟。药山下出云岩昙晟,云岩下出洞山良价,洞山下出曹山本寂,遂创立曹洞宗。天皇下出龙潭崇信,龙潭下出德山宣鉴,德山下出雪峰义存。雪峰下又分为二枝:一为云门文偃,遂创立云门宗;一为玄沙师备,玄沙下出罗汉桂琛,罗汉下出清凉文益,遂创立法眼宗。以上三宗遂属青原之后。本无问题。但因道原撰《景德传灯录》,误以天皇道悟为天王道悟。普济撰《五灯会元》,据丘玄素碑文,于天皇道悟外,另出荆南城西天王寺道悟一人,嗣马祖,其下出龙潭崇信。这样便把本来属于青原行思之下的云门、法眼两宗,改属于南岳怀让了。其后本觉撰《释氏通鉴》(南宋末),觉岸撰《释氏嵇古略》(元),均从其说,遂成千古疑案,争讼不已。元至元间,云壑瑞作《心灯录》,以龙潭崇信属马祖,以致为人阻抑不传于世。清顺治年间,费隐容撰《五灯严统》,以天皇嗣石头,天王嗣马祖,洞上诸人至讼官毁板。康熙初年,水鉴海于荆州城声建天王寺,白岩符又著《法门锄宄》加以攻击。圣感永撰《五灯全书》立《天王章》,盘山朴又著《存诚录》加以驳斥。还有吴僧大汕著《证伪录》一书,又专门攻击《五灯会元》。自南宋迄于清代,这问题闹了四五百年之久。其实丘碑可疑,昔人辨者甚多,大概它是在北宋云门极盛之时,为与云门竞争者所伪造,乘道原皇王一字之误,遂析城东天皇与城西天王为两人,其用意在将云门、法眼两宗改属南岳一系,这不过是入主出奴之争罢了(日本一东撰《五派一滴图》,改药山也嗣马祖,遂将五宗均改属于南岳,这又更进一步了)。

  三、嫡庶之争。此中复分为四:(一)青原、南岳先后次序之争。道原《景德录》卷五列三十三祖慧能法嗣西十三人,先青原行思,后南岳怀让。普济撰《五灯会元》,又先叙南岳(卷三),后叙青原(卷五)。至明元贤撰《继灯录》凡例,遂攻击《五灯会元》,说普济有私意,因此在正文中他又先列青原世系,后列南岳世系,其后仍争论不已。(二)法眼与余宗先后次序之争。以五宗创立先后次第而论:沩仰、临济最先,次为曹洞、云门,最后乃为法眼。而普济《五灯会元》十至十六诸卷,反将法眼列于临济、曹洞、云门之先,元贤斥为紊乱已极。(三)曹洞与临济先后次序之争。《五灯会元》虽列法眼于临济、曹洞、云门之先,而曹洞仍叙于临济之后。至明崇祯间(1628~1644)净柱撰《五灯会元续略》,又叙曹洞于临济之先。通容撰《五灯严统》凡例,斥净柱为“私尊其所自之祖,而颠倒其所续之书”,正文中仍叙曹洞于临济后。元贤撰《续灯录》,又置曹洞于临济前。通问施沛等撰《续灯存稿》、性统撰《续灯正统》、超永撰《五灯全书》、聂先撰《续指月录》、如纯撰《黔南会灯录》、悟进撰《佛祖宗派世谱》、明喜撰《缁门世谱》等书,仍以曹洞叙于临济之后。临济与曹洞先后之争,实即南岳与青原先后之争。(四)大慧与虎丘先后次序之争。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俱为南岳第十五世圆悟克勤的弟子,同出于临济、济下儿孙大都属于此二人之后,谁先谁后,应无多大问题。明悟撰《联灯会要》卷十七南岳下第十六世,列大慧居虎丘先。正受撰《嘉泰普灯录》卷十四至十五,以大慧列虎丘之后。普济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复列大慧先于虎丘,普济为大慧子孙(大慧下德光,光下如琰,琰下普济),议者遂谓其“推崇自祖”所致(见缪彤题《虎丘径山二祖长少伦叙考》)。居顶撰《续传灯录》卷三十一至三十二,又列大慧于虎丘后(此说见《续灯存稿》凡例,惟该书卷三十七克勤法嗣下,大慧仍列虎丘之先)。通容撰《五灯严统》卷十九至二十,仍列大慧于虎丘之先。超永撰《五灯全书》卷四十三至四十五,又列大慧于虎丘之后,清人聂先撰《续指月录》因之,并由虎丘二十一世法孙虞山檗撰《虎丘径山二祖长少伦叙考》一篇,肯定虎丘为兄径山为弟,斤斤不已。所以大慧与虎丘先后次序之争,与临济、曹洞以及南岳、青原先后次序之争同为伯仲问题,也就是嫡庶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嫡庶问题是与正偏问题密切相关的。因此嫡庶之争,实质上仍然是法统之争,所以与神会、普寂之争不同者,前者以衣钵争正统,此不过以嫡长争正统罢了。

  其次,《灯录》又为记言体。这种体裁对中国学术著述的影响极大。自《灯录》盛行后影响及于儒家,朱子作《伊洛渊源录》,黄梨洲作《明儒学案》,万季野作《儒林宗派》等书,都是摹效此种体裁而作的。其次是它对于白话文学的影响。我国现代的白话其实是唐、宋时代的“普通话”所发展出来的口语。宋儒的语录和所谓宋代通俗文(如话本、诸宫调、大鼓词等)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至少是半文半白语言写成的。最早的白话文并不是传世的通俗文,而是唐代禅家的语录。在九世纪左右,唐代禅家语录如:《庞居士语录》、《筠州黄蘖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蘖断际禅师苑陵录》、《临济录》、《真际大师语录》、《筠州洞山语本(良价)禅师语录》、《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等书,即已流行。撰于十一世纪初年的《景德传灯录》,多半取材于这些语录,因此《灯录》的语言结构,和《语录》没有什么不同。其后各家灯史,亦多半取材于《语录》。所以禅师们的机缘语句,不但对我国唐以后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而记载机缘语句的《灯录》,还替我们保存了许多历代的口语材料。

  灯录自五代静、筠两师撰《祖堂集》以后迄于明、清诸家的撰述,大抵均录南宗一系。北宗神秀一系,多数《灯录》均不收载,即载亦仅附于诸祖旁出中。因为自神会、普寂、滑台定是非以后,南宗顿教开始独盛,而北宗渐门则逐渐衰歇,撰灯录者,大抵皆六祖慧能的子孙,因此在历代所撰的灯录中,均贯彻一种南宗正统的思想,这是很自然的。其次,灯录在禅宗内部,虽然独认曹溪一系为正嫡,以法融与神秀诸师为旁祧,但在外部却尽情广录。历代灯录,除《天圣》、《建中》不载师尼道俗而外,自道原《景德录》以至明清诸师撰述,不但收录儒家如韩愈、李翱、范仲淹、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周敦颐、胡安国、苏轼、苏辙、朱熹等人,而且连道家吕洞宾也收。均表现着一种三教合一的思想。这是曹溪独承正统以后,他的子孙企图进一步扩大本宗的势力范围,而与教下诸家(特别是天台)逐鹿。这从严格的学术体系上说,实是没有必要的。

  (田光烈)

分享

复制链接

alstonduan@163.com

发送邮件
本站唯一联系方式为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