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
无尽灯
发布于 2024-04-11
阅读()
【中国佛教】 《碧岩录》,十卷,是佛果圆悟禅师(1063~1135)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的时候,根据雪窦重显 (980~1052)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集而成的。夹山是善会禅师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开辟的道场,在开辟之后,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他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禅意诗情,极为浓郁,因而传诵一时,夹山也被禅师们称为“碧岩”。佛果把他的评唱集取名为《碧岩录》(或称《碧岩集》),原因就在于此。
雪窦《颂古百则》所依据的掌故,除绝大部分取自禅宗公案外,又引用《维摩》、《楞严》、《金刚》等经,而且是以云门宗的公案为重点的,这从下列各则公案的统计上可以窥见一斑:
云门文偃十四则,
赵州从谂十一则,
百丈怀海四则,
马祖道一、雪峰义存、南泉普愿各三则,
《楞严经》、文殊、巴陵颢鉴、镜清道怤、南阳忠国师、智门光祚、仰山慧寂、风穴延沼、投子大同各二则,其余如《维摩经》等都是一则。
云门文偃的禅风,法眼文益在《宗门十规论》里以“函盖截流”四字称颂他,云门一宗的特色,也不外乎此。“函盖”即云门三句语的“函盖乾坤”,缘密(文偃的门人)颂云:“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这是就体上说的。“截流”亦即三句语中的“截断众流”,缘密颂云:“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这是就用上说的。体上一切现成,用上纤尘不立。云门说法,变化纵横,总不出此范畴,而在《云门广录》中约占篇幅二分之一的“代语”,正是体现了这种意旨。不过用法眼的标准来看云门的语句,有时不免于“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宗门十规论》),他的法孙智门光祚就有所改进。在智门光祚的语录里,简单率意的代语较少,清新文雅的语句较多,如智门颂文殊白椎的公案云:“文殊白椎报众知,法王法令合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间毫相辉。”格律声韵都很工稳,比云门所作偈颂愈见功力。雪窦重显是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他受了智门的薰陶和当时著名禅师如汾阳善昭等人的影响,无论上堂、小参、举古勘辨,所用语句,都注意修辞,而尤以《颂古百则》为丛林所重。颂古的意旨,不出“函盖截流”的精神,而用事行文,大都有所依据,如颂文殊白椎公案云:“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椎。”这一首偈颂,用了智门的韵和语句,字面上虽似立意相反而更为显豁轻灵,这或者就是为丛林称重的原因所在。
佛果圆悟生在雪窦稍后,而属于临济宗的杨歧派。杨歧方会的禅风,《续传灯录》卷七说他“提纲振领,大类云门”,所以临济宗的圆悟根据云门宗的《雪窦颂古百则》加以评唱,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圆悟悟道因缘,据《续传灯录》卷二十五说,是从“频呼小玉元无事,祗要檀郎认得声”,两句所谓小艳诗悟入的,悟后偈语深得诗中三昧,可见他也是一个富有文学素养的人。他对雪窦《颂古百则》的评语道:“雪窦颂一百则公案,一则则焚香拈出,所以大行于世。他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得熟,方可下笔”。真是倾倒备至,因而在每一则公案和偈颂的前面加一段提纲式的垂示,又在公案和偈颂的每一句下面系以短小精悍的着语(夹注),然后分别在公案和偈颂后面加上评唱,成为首尾非常完全的著作,对于参究学人的启发作用是相当大的,所以当时有人称为“宗门第一书”。
不过,自从《碧岩录》问世,宗门派别逐渐倾向于合流,而“禅机”也逐渐融化于“诗境”,变化不可谓不大,所以比较保守的心闻昙贲愤愤地说:“教外别传之道,至简至要,初无他说,前辈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逮宣政间,圆悟又出己意,离之为《碧岩集》。彼时……宁道者、死心、灵源、佛鉴诸老,皆莫能回其说;于是新进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学者之心术坏矣。绍兴初,佛日入闽,见学者牵之不返,日驰月鹜,浸渍成弊,即碎其板,辟其说,以至祛迷援溺,剔繁拨剧,摧邪显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复慕。”(《禅林宝训》卷四)这一段文字当中提到的佛日,就是圆悟的大弟子大慧宗杲 (1089~1163)。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径山万寿寺(在浙江余杭县,大慧也在那里做过住持)住持希陵。《碧岩录》后序云:“大慈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这大概是当时的事实,“火之”,就是把《碧岩录》的木刻版烧掉。不过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4)三教老人的《碧岩录序》云:“圆悟顾子念孙之心多,故重拈雪窦颂;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毁《碧岩集》。释氏说一大藏教,末后乃谓不曾说一字,岂欺我哉。圆悟之心,释氏说经之心也;大慧之心,释氏讳说之心也。禹稷颜子,易地皆然,推之挽之,主于车行而已。”此外,大德九年周驰的序,大德六年净日的跋等,对于圆悟和大慧的论调,和三教老人所说的大致相同,《碧岩录》从此就成为“丛林学道诠要”,而模仿《碧岩录》的著作,如元代从伦评唱投子丈青的《颂古百则》,称为《空谷集》,元代行秀评唱天童正觉的《颂古百则》,称为《从容庵录》等,层出不穷。宋、元以后的禅风也都没有跳出这个窠臼。所以《碧岩录》全文虽不过十二万字左右,在中国佛教史上,则是一部对于禅风转变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臣赞)